你会读书吗?
你怎样阅读一本书呢?翻开一本书一个字一个字被动地从头看到尾吗?好吧,这也算读书的一种,那么请问读完书之后你收获了什么?能用极短的字总结本书主要内容吗?能用自己的语言构建此书的逻辑吗?本书重点讲了哪些内容,它是如何讲的?本书目的在解决什么问题?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他说的是真的吗?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你敢说仅仅通过机械地逐字逐句把书从头看到尾就能回答出来的吗?很显然回答不出问题,书其实是没看懂的,有什么阅读的方法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讲到读书的精髓,它提倡主动阅读,颠覆传统的被动阅读,习得并内化此书的精华将强化你读书的效果,你值得一读。
什么是主动阅读呢?主动阅读者必自问四问题即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二作者细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三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吗还是部分有道理;四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将书中的知识化为行动,继而实际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这样书才是真发挥了效果。主动阅读者需要学会三种做笔记的方法分别是结构笔记、诠释笔记和评论笔记。
书中将阅读的目的分为两种:为获得咨询而读和为求得理解而读。前者指书中知识浅显或是读者对所读知识有一定了解,而后者是指作者的水平远远高于阅读的人,所以如果读者想看得懂只能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如果最终你理解了作者的内容,这意味着你成长了。
书中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基础阅读是最初的阶段,是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应该学会的,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即增加词汇和如何运用课文。没有此阶段,后面无从谈起。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此阶段合格呢?检视阅读指系统地略读和粗浅的阅读,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检视阅读发挥着过滤器的作用,即通过检视阅读分出哪些书需要简单了解即可,哪些书则需要生吞活剥而哪些书需要咀嚼消化。那么如何检视阅读呢?首先不要放过书本里透漏出的任何线索例如书名、宣传文案、目录、序、索引等,通过这些线索,我们大致猜猜书中说什么,是否值得细读能上升到咀嚼消化的程度吗?其次粗读,快速地从头读到尾,遇到不懂的不要停下来,不要纠结于一个注释一个细节,我们需要先对书的整体有个把握。过去我们被教导不放过一个问题,全部搞明白透彻之后才可以开始下一个,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它有什么弊端呢?效率慢,还有可能掉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太纠结于一个小点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大家要相信作者写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理解他想传递的知识,所以作者会用心设计,重要的事情作者会重复,从不同角度去阐述,可能前面的某个不懂的知识会在后面做出重点解释,真的读到后边,你也就茅塞顿开了。另外针对读了一半发现有难解进行不下去的问题我有个好方法,就是记录,准备一个疑问本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记下来,但是初步的计划不要停下来,继续进行,完成了第一步时,再回头解决未完问题,这样既不会影响原来的计划又能做到不放过一个不懂的问题。
分析阅读可以说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了,书中将分析阅读分成三个阶段:架构、诠释和评论。所谓架构是第一阶段,即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做架构笔记,第一步知道书的种类以及它所谈论的主题的分类?第二步运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说什么。第三步将主要部分按顺序与关联性列举出来,将全书的大纲列举出来,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列出来。作者在此处写了相应的公式,即书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分成几个章,每一章分成几段,哪些段落可以合并同类项主要部分是什么。第四步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规则,找关键字达成共识、找出重要句子抓主旨、抓住作者的论述并找到相关句子重新架构和确定作者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况,这一阶段对应的笔记是诠释笔记。分析阅读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评论一本书,特别注意,评论之前确定自己读懂了,就是指前两个阶段踏实完成之后再进入第三阶段。另外我们要表达不同的观点,要列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要批评作者的话要指出不同意哪些地方是作者知识不足还是有误还是逻辑问题,总之观点要有根有据。这一阶段我们需要做评论笔记。
阅读的第四个层次是主题阅读,这个阶段更要求读者的主动性,在主题阅读中,我们关心的主题才是最基本的重点而不是我们阅读的书,我尚未达到主题阅读的高度,评论起来力不从心,主题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里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议题之后的事情,但是在确定议题这一环节就绊倒很多人,面对诸多现象诸多争议,发现问题,发现揭露本质的问题是一项稀缺的能力,在此之后,在找相关书籍,所有的书是为主题服务的,在此阶段书里主要讲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通过检视阅读锻炼火眼金睛,挑出和主题相关的内容,整理之后评论。
书中更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有针对性的指导,无论你是喜欢哲学、社会科学还是想象力超强的虚构类书籍,你都能从中淘到金总之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阅读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阅读习惯,以终为始才是王道,而此书提供的读书规则则是为此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