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抛开美国电影里男人被绿,同性恋和种族问题这些社会或者政治的噱头不谈,我们单单谈科幻部分。
看科幻作品的人在整个社会占的是少数,所以科幻一直是小众文学。大家平时看的要么是告诉你知识的科普、讲述一个有趣故事的剧情类型小说、告诉你人生哲理的有思想的小说。而科幻小说,听名字就觉得恒高大上,会讲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哲理。这你就错了。科幻小说有时候讲的不是一个故事,也不是一个哲理,而是一个问题。
就像《湮灭》这部电影,它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上来了一个无法和人类交流的外星人,而它想生存下去,怎么办?
看完电影之后,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到底是不是外星人啊,它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它靠什么生存?
电影给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它是未知的,不知道是由什么组成,不知道它来地球干什么,不知道它怎么来的,不知道它的生存需要什么条件,会不会威胁人类,能不能和人类和平共处。所有的一切都不知道,而电影把这种未知完完整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一头雾水,造成了我们出了电影院脑子里除了一堆疑问之外啥都没有的状态——令人抓狂。
未知是最令人抓狂的情况,这种现象在成年人身上最为明显。
在我们的孩童时期,面对的一切都是未知,我们探索和学习,所以我们习惯未知。成年之后,我们所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帮我们解决几乎所有的问题,并且在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生活和工作问题之后,成年人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面对未知。所以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的人越固执,越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改变,最后憎恨未知。走出电影院的你,就是被这样一种让人难受的情绪所主导——对未知的厌恶。
接下来说说电影本身吧。
故事真正的开端是失忆,而且失忆得毫无逻辑。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BUG,为了渲染气氛,推进故事。而产生这个BUG的原因,正是小说改变电影所遇到的难题。小说的自由恰恰成了电影的枷锁。
探险队继续往里走,变异越来越离奇。但随着探险的进行,主角不断闪回的记忆和对主角私生活的挖掘,对整个故事并没有太大影响和关联性。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我搜索了一下网上的评价,大家都表示:原著小说属于渲染气氛的类型。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原著小说的情节不够丰富,或者精彩的部分只属于文字,完全无法通过银幕去显示。所以导演给了女主一个背景,让故事有故事可说。
改编这类小说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市场的评级也会两极分化得很严重。我看完之后的感想就是:气氛有了,科幻讲了,故事比较薄弱,废剧情太多。
包括最后的谜题:回来的女主角究竟是不是本人。
答案很明显啊,就是本人啊。因为有记忆,而且能无障碍交流。
看电影的最后部分,被绿了的男主自杀前的样子,和最后出现在摄像机里的“克隆人”的样子完全不一样,并且“克隆人”不带有记忆。而女主这边,“克隆人”和女主完全一样,连流血都复制,这不就是个很明显的BUG吗?
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就是:导演沉浸于渲染气氛,对剧情逻辑不管不顾,导致了电影的大部分混乱。而科幻的本质让大部分观众摸不着头脑。一部不好不坏的商业科幻片。
但是如果阴谋论一下:女主的丈夫是外星人融入地球的一个失败的试验品,而女主则是最后的成品,那女主所描述的整个故事都是虚构的,是为了掩饰真相编的谎言,而真相是:外星人杀了所有靠近自己的地球人,并且毁了整个基地,然后变成女主的样子融入地球。所以我们看到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外星人为了融入地球而编织的谎言。
所以最后你还是不知道自己看了啥,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