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说:“苏轼已经不在了,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生活艺术家,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偶像。
苏东坡的一生,是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一生。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一生,真如他最后一首诗中所讲:身如不系之舟。因为政治上的打压,他一生颠沛流离,于是一生困苦相伴。然而,正是这些挫折,铸就了他独特的生命境界。在被贬黄州期间,他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以超脱的心态面对风雨;在惠州,他发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感慨,将贬谪之地视为乐土;在儋州,他虽身处困境,仍不忘关心民生,成立“救儿会”,救助贫苦婴儿。他的乐观豁达,不仅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
一、关于苏东坡
(一)成就斐然
苏东坡是北宋文坛的璀璨明星,其文学成就横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他的诗词豪放洒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以磅礴气势描绘历史风云;散文则议论纵横、情理交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位列“宋四家”,绘画主张“诗画本一律”,以墨竹作品展现独特意境。此外,他在政治上虽历经波折,却始终心系民生,如在杭州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为百姓谋福祉,展现了卓越的行政才能。
(二)兴趣广深
苏东坡的兴趣爱好极为广泛,堪称“生活艺术家”。他精通烹饪,发明了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美食,以文字记录烹饪心得,让饮食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还热衷于研究医药、酿酒,甚至参与水利工程设计,如在惠州建造浮桥、在儋州推广插秧技术。这种对生活的全情投入,使他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发现乐趣,将平凡之事化为诗意。
(三)豁达乐观
苏东坡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如黄州、惠州、儋州。但他始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困境,如在《定风波》中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赤壁赋》中感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以超脱的视角看待人生起伏。他能在困境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将贬谪之地视为新的起点,如在儋州办学堂、推广文化,展现了坚韧与豁达的精神。
(四)精神引航
苏东坡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以儒释道思想融合,形成独特的人生哲学。他既以儒家的担当心系苍生,又以道家的洒脱应对挫折,还以佛家的慈悲看待世间万物。他的乐观、豁达、善良成为无数人精神的灯塔,教会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在顺境中珍惜美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
二、关于林语堂
(一)对苏东坡的解读中呈现的人生哲学
刘震云讲,文学的生命底色是哲学。在本书的解读中,呈现出的是林语堂的生命哲学——有独立完整的见解。在《苏东坡传》中深入剖析了苏东坡的人生,认为他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心态,超越了世俗的荣辱得失。苏东坡的乐观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与超脱,他能从困境中汲取力量,将苦难转化为精神财富。但同时,也对苏东坡的人性弱点有直接的分析,让我们对苏东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于是,苏东坡这个人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不再只是历史中一个传奇的名字,离我们的距离更近了。
(二)对时代的了解深刻
林语堂对北宋时代的历史、文化、政治有深入研究,他将苏东坡置于北宋复杂的政治、社会背景中,展现了苏东坡与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的纠葛,以及他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通过苏东坡的经历,读者能感受到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以及文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抗争,深刻理解苏东坡所处时代的复杂性,正是这份复杂性,造就了独特的苏东坡。
(三)构建宏大的时代背景
林语堂以苏东坡为核心,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画卷,将苏东坡与同时代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物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北宋文坛的辉煌与纷争。他通过苏东坡的仕途起伏、人际交往,勾勒出北宋政治、文化、社会的全貌,使读者不仅了解苏东坡的个人命运,更能洞察时代的脉络,理解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