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
走出半生
归来
仍是少年
读丰子恺大师的文字,有一种温暖的存在,也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觉。
《忆儿时》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小散文,结构安排是我非常喜欢的。
开篇总述: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第一件是养蚕。……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然而这一剧的题材,仍是生灵的虐!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第三件不能忘却的事,是与隔壁豆腐店里的王囡囡的交游,而这交游的中心,在于钓鱼。……但是现在想想,不幸而这题材也是生灵的杀虐!
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是我永远忏悔。
以上是摘自文章中的文字,总分总的结构,非常清晰,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设计,没有什么专业晦涩的文字,没有什么刻意修饰的句子。朴素的文字在读着心中缓缓流淌,仿佛跟着丰子恺先生神游了一把,酣畅淋漓。
这是我读到的,值得学习并推广给学生写作的结构。
其二,丰子恺先生文字的朴素中蕴含的悲天悯人的大爱,是我们该永远学习下去的。蚕宝宝是生灵,应该敬畏;螃蟹是生灵,亦该敬畏,鱼虾亦是生灵,也该敬畏!丰老先生用回忆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敬畏一切生灵!
让我想起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之时,让人在棺材四角放四碗水,防止蚂蚁爬上棺材,以免焚化时伤及无辜生命,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伴随一生。我想这就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缘由吧。
作为教师,我们也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学生一个个都是高级的鲜活的生灵啊!我们的悲天悯人也会传承给学生,这种善良教育需要传承,也必须传承。
想起了2014年参加的全国生命教育说课大赛,我选取了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作者用细腻、浪漫的笔触叙述了自己与生命不期而遇的震撼经历,书写了一颗种子的敬畏以及对微小生命体的再认识。通过作者的笔调,我们仿佛能亲历她在印第安纳州的那个下午……
今天我又重读了《敬畏生命》这篇散文,内心再次为生命而发出的柔软的颤动,动物,植物都是生灵,都有各自的生活轨道,愿我们永远彼此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