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虽历史悠久,历经的朝代很多,但大一统的朝代却只有秦汉晋隋唐元明清等朝代。在这些大一统的王朝中,汉人所建的王朝占了绝大多数。但汉人所建立的大一统朝代的疆域,却明显比不上蒙元与满清时期的疆域。如唐朝的疆域虽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极盛,但这一极盛的疆域却只维持了四年;明朝的疆域在朱元璋时期,达到极盛,但到仁、宣时期,已开始全面收缩。而蒙元与满清的极盛疆域却维持了很长的时期。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蒙元与满清时期的军事,在历史上最为强盛。其实,并非如此,按同时期横向比较,蒙元与满清的军事都非历史上最强。蒙元虽在一段时期内,打遍天下无敌手,但蒙元的寿命也仅百年。而满清的军事,衰减得更快,满清引以为傲的八旗兵的战斗力,自满清入关后就大力衰减,灭南明、平三藩都已主要依赖绿营兵了,而进入近代以后,更是只有被打的份了。而汉朝与明朝对周围国家与民族的军事优势,都维持了近三百年之久。那为何汉人所建王朝的疆域,却比不过蒙元与满清呢?
其一,汉人的天下观念。过去的士大夫总是提“修、齐、治、平”,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治学修身的四个阶段。但是,在先秦时期,阶级是较为固化的,并不怎么流动。“修、齐、治、平”,其实是对应着贵族的四个阶层。其时,“天子”的疆域称“天下”;“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采邑称“家”;而“士”无封地,只能靠出仕(需修身)来养活自己。故而,这平天下对应着天子,治国对应着诸侯,齐家对应着大夫,修身对应着士。
在近代以前,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国”,其实都是指的“郡县”(郡国);而文人士大夫口中的“天下”,其实就是指的华夏,也即中国。那些王朝开国君主,所提的所谓“平定天下”,都是指“平定华夏”。也即,在汉人的“天下”观念中,“天下”其实并不包括周围的“蛮夷”。而在“蛮夷”的“天下”观念中,这“天下”却是“蛮夷+华夏”。所以,汉人观念中的“天下”也就自然要比“蛮夷”观念中的“天下”疆域要小。
其二,过去的那些“蛮夷之地”,对汉人来说,没有多大的吸引力。明太祖朱元璋期间,其时,日本对大明无礼,朱元璋还是强忍怒火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的国家之一。这并非当时大明缺乏征讨日本的军事实力抑或朱元璋有好生之德而不愿妄动干戈。而是朱元璋认为征讨日本无利可言,得其地不足耕、得其民不足使。征讨日本也不过是徒耗钱粮、徒流将士鲜血而已。
我们是农耕民族,在历史上对不适宜的农耕区并无太多的兴致,也不具备对这些地区的开发条件。汉人的生活疆域,其实在秦朝时,就基本奠定了。我们对照清末时期的汉人所居的“关内十八省”+辽东的部分,与秦朝时期的疆域版图,可以发现大致相当。
而历史上的征匈奴、灭突厥、征蒙古等等,过多的是出于战略安全上的考虑,而非利益上的诱因。汉、唐虽降服了匈奴、突厥,却并不能居其地。其结果也只能是,走了匈奴,来了鲜卑;走了鲜卑,来了柔然;走了柔然,来了突厥;走了突厥,来了回鹘;走了回鹘,来了契丹;走了契丹,来了女真;走了女真,来了蒙古;走了蒙古,又来了女真等。就是如此循环往复,北方的游牧渔猎民族,在历史上也一直是对中原华夏的最大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