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有些题做了那么多遍,为什么你每次都讲而孩子们再遇到还是答得一塌糊涂呢?
首先和我的态度有关,我总是想速战速决,想以最快的速度讲完(完成自己的进度和计划,有时几乎是在拖着学生走),结果就是总是不扎实,水过地皮湿。
怎么办呢?首先对于新授课,一定要把节奏放慢,而为了照顾学困生也一定要在例题上下足功夫,通过大量说(独说,互说,齐说)这种主要方式刺激学生输出,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有时也需辅以其他手段如画图操作等)。说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以学困生为标准,从困开始过堂,若2~3人说不来则找中或优说,返回来再找其他学困生说,最后找站着不会说的那些学困生,总之要向生传递两个信息,一是困要知道自己必须会说,二是其他生要知道课堂前半节的主角是学困生。
要想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倘若我不会说,不会做,老师就会和我没完没了。
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1有了后面就会有2,有3……倘若这个1都解决不了,又何谈后面的2,3呢?去做后面的2,3又有何意义呢?
目前是这样想的,试试,不是试一次两次……
不,这是不可退却的事,是我一定要弄成的事(鉴于这件事的价值,倘若否定这个方法,我又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抓住学军生呢),所以这一仗虽艰难,虽会遇到很多失败,虽会遇到很多困难,虽要做出很多调整个改变(犹如跑步),但我必须赢。
最简单的哲学道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以下摘自干国祥《赠一间教室以秩序》:
这是从零到一,如果从零到一成功了,那么从一到一百、一万就会自然而然。
所以第二步才是关键,第一个事件的处理,将证明教师是不是一个傻瓜,是不是一个虚伪者,是不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假领导。
你本无路可退,但你居然后退了,你后退的第一步,就是民主的事业轰然瓦解的时刻。
第一个事件就是第一判案,孩子们会自动地以此为例,处理所有后面的事情。
对一个失守的教师而言,在后来要重建秩序将会非常困难,但并非不可能。这时候,他得背水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要求不提出则以,提出就要做到,这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态度,一种信息。
对于例题的教授,教师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讲授这个例题才能让学生会做其他练习题?这个题蕴含着怎样的价值?通过什么手段让学生掌握?例题要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要起到会一题则会一类的作用。练习不要急于进行变式练习,首先要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把基础知识与方法巩固的扎扎实实,即不断变换情景而不改变解法从而提炼出模型,然后是生互相出题继续熟悉巩固模型,下一步才是变式。其次对于那些书上没有而卷上总有的题,初次出现就要当成新授课来处理,学困生始终未能未能掌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本练习不足,导致他们发现不了普遍性的规律(优生一个就可以,而学困生如能3个发现就不错了)。所以越是那些百讲不死的题,越要加大说的力度,并保证充足的练习量。
还得回到老办法上来,慢慢讲(不要急,急也水过地皮湿没用),讲练作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