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问我出国几年到底学到什么收获了什么。我告诉你们,最重要的不是英语不是文凭,对我而言,就两样东西:一是一种把我放到任何国家任何我谁都不认识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和一种名车豪宅已动摇不了我愿意每天坐地铁去追求简单梦想的平淡心态。而我认为 ,两样都足以让我受益终身” via微博
前老板的朋友加了我微信,说是要询问我一些关于“出国留学”的事情。
我猜应该又是和过去众多的父母一样,想问问我出国留学有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去这一趟值不值得。年纪越大,我就越觉得这个问题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命题,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说的清楚。
这些年,来询问我关于“留学”这件事的家长总是络绎不绝。而出国留学的对象也从我 “父母的朋友的小孩”渐渐变成了” 我同事的小孩和我同事朋友的小孩”。尽管如今有遍地开花的留学中介,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已经四通八达,但还是会有很多家长喜欢找到我这样的 “过来人”,问问我的情况,看看我的发展,谨慎而为之。他们大多处于中国的中产阶级,有一些小资本,但不足以如那些豪气的老板们让小孩子随意挥霍。这笔用作教育的投资,其回报率成了这些家庭极其重要的考核指标。要完全做下“送孩子出去”这个决定,通常都会需要经历 “感性的纠结” 加 “理性的分析” 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相比起当初我父母脑袋一拍就答应了我想“留学”的想法,来找我咨询的家长要想得周全很多。
见长辈我总是会有点担心。如果我没有活成他们心里想象的“海归”的样子,他们一定会回去跟自己的小孩说,“你看那谁谁谁,去了8年,还不就是那样…" 又或者那些当年和我有过交集的叔叔阿姨,或许也在某个角落里跟他们的小孩说,“你记得之前你出国的时候,我们咨询过的姐姐吗?她回来了…好像混的也就一般啊…听说还没找到对象呢…"
那么,出国留学的这8年,如果抛开文凭不讲,究竟为我带来了什么呢? 乍一看,除了认的出一堆名牌,听得懂奇怪的英国乡村口音,吃的惯牛肉土豆番茄酱,耐得住一个人的日子,看得懂二代们的世界…好像,也没什么了…
嗯,很多事情的表象,都是令人失望的。
从面试学校,到面试工作,到跟想要送小孩出国的家长们交流...每当被问起类似“你觉得出国给你带来了什么好处吗?”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总是慌乱而复杂的。因为本身已经不知道要怎么样用三言两语把这8年的时光串起来情景重现地告诉对方,还要将原本属于我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残酷地打个分数,来告诉别人,“你看,我是这么过来的,一切都很值得,你也要试试。” 而当有人跟我开玩笑地说,“你们 '海归' 工资才几千块钱啊,还税前啊, 你得干多少年把学费挣回来啊…哈哈哈哈哈…" 我竟然也无言以对。
儿时准备好的 “答案” 越来越站不住脚。我好像真的不那么优秀,也不够努力,所以就算留了趟洋,石头也依旧是石头,并没有因为种种打磨而变成了钻石。在很多人眼里,没有好处浪费了8年的钱和时间,简直就是有罪!
对啊,按照这个逻辑,我这8年真是干嘛呢。疯了啊。这么多钱呢。打水漂了啊。
擦!
可能会有人跳出来说,出国是为了看世界开眼界啊。我觉得这是很多人出国的初衷,也是最近几年很多朋友圈爆文的中心思想。可是如果,当你看完世界开完眼界,再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需要面对眼前毫无头绪的生活,有没有问过自己,你还剩下些什么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要觉得,没什么了。
还是要先来讲两个小故事
I. Louis Vuitton的校园宣讲
我在伦敦念书的那一年,学校第一次迎来了Louis Vuitton大中华区的招聘团队。他们为了拓展人才储备计划,特派了校招小组到英国各大高校进行现场招聘。一番高大上的宣讲会之后,带队的HR给了我们几个名额,说可以当场面试。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把自己的简历交了上去。
很快,面试就轮到了我。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面我的是LV当时华东区的人力资源总监和台湾的人力资源主管。原本以为是全程英语的面试,被坐在对面,略显中性的HR哥哥用一句中文的开场白打破。
简单地自我介绍过后,他问道,”为什么要加入路易威登?”(嗯,老套且没有新意。)
“因为我挺喜欢这个品牌的,正如您刚刚介绍的,LV赋予旅行的概念不同于其他的品牌,这是它吸引我的地方blablabla…." 因为非常临时,我就尽量说了些品牌相关的东西。
“你喜欢可以去成为我们的客户呀,不一定要成为我们的员工。”
“成为一个品牌的员工难道不需要首先喜欢这个品牌吗?”
“嗯。。。我看你来英国蛮小的,为什么这么小来留学呢?“
说实话,16岁出国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考英国的好大学。至于以后的事情,并没有想那么多。所以当被问及当初的想法时,我套用了面试时候的标配,“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感受不同的文化,并且培养独立能力。。。”
“你至今也没有独立啊?简历上面没有打过工,你来这里6年也没见你有做过什么实习。。。钱都是问你爸妈要的吧。。。英语在国内也可以学,有很多国内的学生英语要比你好。。。感受不同的文化你也可以在国内,中国那么大。。。每个城市的文化都不一样,你怎么不去国内感受?。。。”
嗯,这大概就是当时那个面试官给我的答复。今天看来,我依然觉得他自大,无知,愚蠢,屌丝,且毫无包容性和同理心。。。可是,正是因为他的话,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给出的既单纯又肤浅的回答。
我真的是来学习英语的吗?我真的是来感受不同文化的吗?我真的是来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的吗?如果是20岁以下,给出这样的答案,或许可以理解。可是作为一个即将踏入社会和职场的成年人,你觉得你的答案还合格吗?
那场面试不欢而散。听说当天被安排同一组的同学们都被问及了这样的问题。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我突然觉得,自己真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II. 国内某基金公司面试
后来我回国,被家里安排去一家基金公司面试。金融行业本不是我想从事的行业,但因为家中长辈说已经安排好了,还是要去一下的,否则显得不礼貌,我就答应了。
公司地点毫无意外地坐落在上海浦东陆家嘴。HR姐姐先进来问了一轮,开场是这样的,”多大了? 哪里人?结婚了吗?家里干嘛的?“ 我如实回答。
“想来我们这儿干嘛?”
“做分析师。”
“未来5年职业发展方向呢?”
“5年以后的事情,我不想去计划。”
“你大学读的什么专业?”双眼注视着我的简历。
“简历第一行都有写。”
“这个是什么学校?”
“英国的学校。”
“哦,你英国读的书是吧。。。有没有发表过论文,拿过奖学金。。。”
“没有。”
“嗯,行。你等等吧,我叫我们领导来。”
大概过了40分钟,缓缓进来一位中年男子。
问了一些常规问题和职位意向之后开始教育道,“你没有专业背景,在我们这里很难做。基金分析师也是分行业的,你读的专业没有相关性。"
“我可以一点点学。花再多力气都可以学。”
“很多东西不是你想学就学会的。”
“……"
“你们这种这么早出国的小孩,根本不懂国内的经济政策,不了解国内国情,我招你们过来能干嘛?”
“这都可以慢慢了解…您也可以先把我安排到行政或者人事部门打打杂也可以,我可以找空余时间慢慢学习”
“你以为你想做人事就做人事…"
"……."
天了噜,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出国留学“原来这么没用啊!走出大楼的时候,我竟然还没出息地觉得,如果有个有权有钱有势的爹,可能情况不会这么糟。
现实真的非常残酷。
今天的北京上海,每十个人中间就有一个是"海归"。不管你是出国一年,两年;还是9年,10年。在很多招聘者的眼里,你跟国内普通的大学生别无两样。如今“海归”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HR在没有见到你之前就已经为你打上了标签。美国回来的,非学霸即学渣;英国回来的,大部分是富二代;法国回来的,不会法语英语也烂;澳大利亚回来,都是出去混日子的。。。而且,“海归”要价高,心气高,家里不缺钱,不想干了说走就走。。。
权衡之下,很多公司宁可招一些在国内认认真真读完大学的小孩。他们不仅踏实肯干,乖巧懂事,而且很多小孩的英语水平也和“海归”们不相上下;又因为在国内校园里的小社会已经摸爬滚打了很多年,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为人处世都在"海归”们之上。除此之外,他们还拥有国内学姐学长学弟学妹强大的人脉关系,如果工作上有什么困难,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可以询问和帮忙的人。可“海归”小朋友们不是,他们很多对国内的五险一金,社保制度,户籍档案都还不了解,一脸懵逼地来上班,一个个都渴望着厉害的大咖们来跟自己谈“改变世界”的理想呢。
所以,当文凭和英文不能成为求职的加分项,看世界和感受不同文化又显得太不切实际,留学带给我的,似乎就只剩下培养自身的独立能力了。
当年那个LV的面试官并没有说错,一个人的独立能力并非一定要漂洋过海去培养。只不过那年坐在他面前的我被一个“钱”字狠狠甩了一巴掌,无力反驳。可如今,我也开始工作,走进职场,走入社会。当生活的一切细碎到柴米油盐,当每天的日子睁开眼就有了”生计“的味道,我开始理解他对我的质问,也开始觉察到“留学”给我带来的一切。
我想对于留学生而言,我们所说的“独立能力”,并不是学会自己洗衣服买菜做饭这些所谓的独立生活的技能,而是源自内心的真正的“独立”,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走,独立生存。与其说是培养独立能力;不如说,这一趟漂洋过海的上学路,留给我的,是真正独立的人格。建立在独立的人格之上,我可以坦然地活在自己的节奏里,不为外界所动;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懂得如何自己与自己对话;理解生命的不同并保持尊重;以及,愿意去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性。
我一直认为西方教育做的非常好的一点,不是对人才的培养,而是对人格的培养。人格的培养来自方方面面,包括吃,穿,住,行当中的点点滴滴,而不是一个学生可以答对多少题,背诵多少文章。每个学生需要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挑战知识本身,并作出论证。而知识的授予并不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是为了帮助你拥有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更多人,甚至影响世界。如果你觉得上学不重要,没关系,你可以不来学校,没有人来拦着你,也不会有人指责你。如果你清楚的知道,离开学校自己想要去做什么,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的事情。所以你有没有发现,中国辍学的小孩基本在别的领域也干不出丰功伟绩,可美国辍学的小孩如今正在统治世界。
保持主动学习的习惯,是留学的另一个“副作用”。因为比别的大学生早了几年出国,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需要开始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在期中期末安排复习计划表。原来的“被动学习“,”机械考试“在16岁那一年就早早离开了我的生活。你需要自己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课程,自己安排学习任务,自己预约老师解答难题,甚至,自己猜测考试的难点和重点。考试机会有很多次,留给你的复习时间有很多个月。可是如果在这一切人性的条件下,没有一个“自律”的学习习惯,眼前的“自由“将会让你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 说到底,自制力是对于每个留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不仅学习,生活上也是一样的。
这些年,我开始不再和别人做过多的解释或争论了。我不会再委屈难过地告诉别人留学的辛苦,也不再去念叨那些常常被刷屏的国外的美好。我也不再面红耳赤地告诉那些说留学没有意义的人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了。更不愿再提起那段无人问津的日子里内心所有的荒芜和挣扎。“留学”教会我的另外一件事,大概就是心平气和地接受一切的不公平,了解存在即合理的生活哲学,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毕竟,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从来都不一样。谁也不了解谁的生活究竟在经历些什么。
我始终认为,这8年时光是生命给我的最好的礼物。在最年轻最青涩的年纪里,我远离父母和温床,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失去撒娇求助的资格,失去学校老师的庇护,失去上铺下铺的情谊,独自面对每一个“慌了阵脚,乱了分寸”的时刻,不再逃避也不再抱怨,自己教会自己长大,收获了青春里最宝贵的财富,遇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2013年的秋天,我决定回国。开始人生的另一场冒险。步履蹒跚,前途未卜。可我已经无所畏惧了。我想我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是面对LV和基金公司那样的面试官的时候,我内心依然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要往哪里去;并且当我有一天坐到了他们的位置上,我不会这样对待来面试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