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上行部落作业:
1、阅读《财富是认知的变现》第11章和12章
2、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日常经历的,是天之道还是人之道?这对投资有什么启示?
3、“先胜后战”固然对,但如何可以先胜?
4、不少于300字
今天开学第一天,还以为能轻松一点,其实更匆忙。只把第11章的内容读完了,今天就先回答第2大问题吧。
1、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和“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就像四季更替,夏天炎热阳气过盛(有余),到了秋天就会逐渐转凉,阳气减少阴气渐生(损有余而补不足),让气候回归平衡。在生态系统里,如果某一物种繁殖过快数量过多(有余),就会因食物短缺、疾病传播等因素数量下降,而一些濒危物种(不足),在人类保护或环境改善下数量可能回升,以此维持生态平衡。“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体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平衡法则。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会自我调节以维持平衡。比如“富不过三代”,杰出人物后代的成就往往会向社会平均水平回归,不会一直处于高位,这就好像大自然在调节财富和成就的分配,避免过度集中。
“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法则,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一种与自然平衡不同的现象。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富有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更多资源,进一步积累财富。比如,有钱人可以利用资金进行投资,获取更多收益;而穷人可能因缺乏资金和机会,难以改善经济状况。以创业为例,拥有丰富资金和人脉资源的人创业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他们更容易获得投资、占据市场份额,从而积累更多财富;而资金匮乏、人脉有限的创业者,即便有好的创意,也可能因资源不足而失败,进一步拉大与富人的差距,这就是“损不足而奉有余”。
2、我们日常经历的,是天之道还是人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既有“天之道”的时候,也有“人之道”的时候,是“天之道”和“人之道”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自然现象和一些普遍规律方面,我们可能经历更多的“天之道”。例如,人的身高、寿命等生理特征,在群体中呈现正态分布,过高或过矮、过长或过短的情况都比较少,大多数人处于中间水平,这符合“天之道”的平衡倾向。
然而,在社会经济层面,则“人之道”更为常见。比如职场晋升,能力强且拥有资源的人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而一些能力不错但缺乏资源的人可能晋升缓慢。在投资领域,有经验、资金雄厚的投资者更容易抓住机会获利,而新手或资金少的投资者则面临更多风险和困难,这都体现了“损不足而奉有余”的“人之道”。
3、这对投资有什么启示?
(1)认识市场规律
投资要明白市场存在类似“天之道”的均值回归现象,股价不会一直上涨或下跌,涨多了可能回调,跌多了可能反弹。但这种回归并非绝对精准对称,不能简单认为股价从某一高位下跌一定幅度后,就必然会回到原高位。例如,杰西·利弗莫尔因盲目认为股市已经见底而抄底,最终导致破产,这警示投资者不能过度依赖均值回归的简单预判。
(2)警惕非对称性
财富世界具有“人之道”的非对称性特征,收益和风险在不同维度可能呈现不均衡甚至极端的情况。如索罗斯做空英镑获得巨额收益,以及比尔·黄因重仓股暴跌导致巨额亏损,都表明投资结果可能出现极端情况。投资者要意识到这种非对称性,不能只看到收益的可能性而忽视风险,尤其是尾部风险。
(3)合理投资策略
基于以上认识,投资者可采用类似塔勒布“杠铃策略”的方法。一方面,将大部分资金配置到相对稳健、安全的资产上,如优质债券、大型蓝筹股等,保证资产的基本稳定,这类似于“天之道”中的平衡与稳健;另一方面,拿出小部分资金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但要严格控制风险,避免因极端情况导致血本无归。同时,也可借鉴价值投资理念,关注基本面、安全边际、长期主义和逆向思维,在大概率正确的方向上进行投资,避免盲目跟风追涨杀跌,以应对“人之道”中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投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