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逐句啃,熟读原文。内经条文需要反复熟读,体会,当然没有经历或者一点临床体会时,很多都很难懂。所以,一些人总问我,黄帝内经我读不懂,有必要再读吗?读不懂很正常,毕竟我们大家都没有古文基础,没有古代文化基础,理解起来自然比较难。那要不要读呢,我觉得还是要。
当年我开始读内经的时候也不懂,只是傻傻的在天台山,荷塘边,傻傻的朗读,唯一好处就是越读越顺溜。越读越好玩,临床的这几年也还在反复的读,也试着总结自己目前的认识和体会。
所以,二羊将继续读内经,写笔记总结。当然,依然观点仅仅限于二羊目前的水平认识,仅供参考。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说了那么多,还在说气味,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东西呢,我觉得这‘气味’就是本草的阴阳嘛,也是我们治病用药的最高指导原则。
什么是气味,就是本草的两种自然属性。为了方便理解,二羊这样说,估计你能懂一点:
什么是气呢?就是鼻子问出来的。
什么是味?舌头尝出来的。
当然仅仅是为了方便你理解,这样简单的举例说明,更多的需要自己去体会。
阴为味,往下走,所以走下窍,也就是二阴,从大小便出,女性月事我想也有一点关系。
气为阳,走上,走表。所以走上窍。
说一个例子也许大家就懂了,同样为葱,洋葱的气味比较厚重走下,所以出下窍,吃了洋葱第二天,拉屎拉尿都是洋葱味。
而一般的葱,例如大葱尤其是小葱呢?气比较轻。味比较薄。走上,所以风寒感冒的时候会用来发汗解表。可以开毛孔,通鼻窍,甚至七窍都能通。
气味是一对阴阳关系,而气味之中又分阴阳。味属于阴,而味相对厚的为阴,味薄一点的呢就是阴中之阳。同样的道理,气厚为阳,薄为阳中之阴。也就是说味有厚薄,气也有厚薄。
这个有什么用呢?继续看下面一条,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怎么用呢?中医用药的最实用的原则就在这里了。没有临床体会还是很好理解。那二羊举例跟各位说说,
味本来是属于阴的,味道厚的呢能泻下,薄的能通。气薄的能发泄,厚的可以发热。
再看看栗子:
同样是中药,如果你想用来通下就得用本草的”味“,尤其是味厚的药,例如大黄,熟地黄、厚朴等,也就是味道比较浓烈厚重的药物,而且煎煮的时间相对比较长一点,这样才出味道嘛。
相反,如果想要发汗就得用”气“,象刚才说的葱、姜、蒜、紫苏这类,问起来很有气味,而且不能煮得太久。
同样是靠”气“来发挥作用的葱和蒜还有很大差别,葱气薄,而大蒜气比较厚重。你看感冒的时候一般都用葱的多,少用大蒜,为什呢?因为葱气薄能通,大蒜气厚容易发热。
当然,如果病人肺里边寒气很重,有咳嗽等,这个时候用大蒜又会更好一点,能发热对抗寒邪吗。
同样为桂,肉桂是桂树的皮,气味比较厚,所以偏往下走,用来温阳纳气。而桂枝呢,味相对薄,用来通血脉,解肌散寒。当然如果想要药力往下走,把药物的量增加,这个时候气就比较浓烈,变得比较厚重。相反,如果想要药力往上走,往人体的体表走,可以用少量,这样气轻薄更容易走表走上。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黄芪,小剂量用可以提气,升阳,而重用呢,反而能使气往下沉。所以邓铁涛老中医也有一个经验,黄芪小于30克可以升高血压,大于30g反而能降血压。
再接着往下看,下面这两句其实还是在讲本草的气味。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壮火)大热的药能吃气,导致气衰。而(少火)一般温药能养气、生气。临床上遇到一些有趣的例子,例如做艾灸,火越大,不但不能补反而会耗散正气。所以艾灸用泻法的时候都需要吹火,把我烧旺了。而相反,小小的温和的热力反而能补气。
同样,大热的附子。火神派很喜欢用,其实临床经常遇到一些人吃附子量越来越大,手脚反而越来越冷,人越来越虚。而相反,用小剂量的肉桂可以慢慢的把人体阳气,热量补回来。
很有意思,当然临床越多,发现这样的规律也就越多。今天还有一位患者说,之前崇拜中医,去找火神派传人调理,吃了大剂量的附子搞到身体很虚,反而吃坏了。
我不是黑”火神派”,我自己都是学“扶阳学说”成长起来的,只是我觉得中医太大,我不愿意太偏的固守一种学说。还是以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为准。中医还是以辩证为基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事在中医界很多。
最后这一句“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也是高度的概括。
本草的阴阳属性,决定了方药的方向。
辛甘为阳,能发散。酸苦为阴,能涌泄。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经方基本都是按这样的指导原则来处方用药的。
经典的第一大经方,桂枝汤,甘草配桂枝,就是辛甘为阳,能发散用来发汗。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用来养阴津,柔肝缓急。脚抽筋是因为血不足,不能养筋,用芍药甘草汤来养阴防止抽筋,效果就非常好。
大多数清热下火的药都很苦,吃了还能拉肚子,这就是阴药的体现。
越读内经越好玩,尤其是一边临床一边重读经典,之前许多迷惑不解的东西也越来越清晰。就细嚼慢咽的去读原文,很有意思。
我是中医二羊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中医是一种爱好,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
了解跟多中医文化健康知识可以关注我的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