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我们都能看到下列情形:
“别看电视了,看着电视能做好作业吗?”家长一边唠叨一边关掉电视。
“一个小时之内必须把房间收拾整齐!”家长拿掉孩子手上的小汽车,严厉地对孩子说。
“不写完作业,不许吃饭!”妈妈一边做饭,一边对孩子大吼道。
在父母简单而严厉的管教下,孩子本能地进行抵制:磨磨蹭蹭、三心二意,写作业的时候一会儿说要上厕所,一会儿说自己口渴……如果家长能够把说话的方式换成下面的这些形式,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孩子,你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看电视呀?妈妈觉得你写完作业再看电视,会更轻松。”
“宝贝过一会再玩小汽车好吗?估计1个小时你就能让房间变得整整齐齐呢!”
“宝贝,你先写作业。等你写完作业,妈妈的饭就做熟了。”
父母要求孩子做某事时,若改命令式为商量式,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命令是不平等的,而商量则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关系。在平等的前提下,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和教导。
此外,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时,父母可通过表扬、鼓励、信任、趣味活动等方式,让孩子觉得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有意思的,这样,孩子也愿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对孩子发号施令,意味着父母在根据自己的意志安排孩子做事,这表达了父母与孩子的不平等。孩子是有独立思想和感情的个人,这种不平等的发号施令会让孩子反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为了维护自尊,孩子就很容易反抗父母。因此,如果让孩子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教育,父母首先要避免对孩子发号施令。
孩子也是家庭的一员。当遇到事情,尤其是和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父母应该征求孩子的意见,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总以为孩子太小,根本没有思考问题的能力,即使跟他们商量也没有用。
孩子的事情当然要采纳孩子的意见,比如给孩子买衣服、书籍、学习用品、报兴趣班等,父母不能自以为是,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当孩子的想法不甚完美的时候,父母也只能通过打比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行制止孩子。如果家长能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商量,让孩子从心里认可家长的话,养成习惯后,就能够自觉而理性地做决定了。
因此,我们可以在家里确定一个原则,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与孩子商量,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才会越来越和谐。当遇到与孩子密切相关的事情时,应该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对孩子用尊重的口吻说:“孩子,有件事和你密切相关,我们想听听你的意见。”相信你的孩子一定会表现得让你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