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接触外界、收集信息用到了五种感官,分别是:眼睛(视觉)、耳朵(听觉)、鼻子(嗅觉)、嘴巴(味觉)、皮肤(触觉),这是外在的感官。
我们的内在也是有感官的,那就是:内视觉、内听觉、内感觉。如果我们了解了内感官,并有意识的去煅炼和运用,这会对我们生活互动和个人提升有很大助力。
内视觉,做体验:请闭上眼睛,想像一个人,看看他(她)是什么发型、什么表情、穿的什么样的衣服、什么颜色的……,看的越仔细越好。为什么我们闭着眼睛,这个人也没在我们跟前,我们脑海中也能出现这个人的画面和色彩呢?这就是启动了我们的内视觉,这是我们身体特别宝贵的一个能力。
内听觉,做体验:请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播放一段国歌。虽然我们没有真的听到,但是脑海里就有这样的声音和旋律。这是我们启动了内听觉。
内感觉,做体验:请闭上眼睛,有一个橙子,用刀把它切开,汁液流了下来,酸酸甜甜的味道飘了过来,口水不由自主的多了。这就是调动了我们的内感觉。
内视内听内感在我们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人在和外界互动的过程中,他启动这些内感官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用内视觉,内视的能力特别高,有的内感特别强,有的内听能力强。在“悟纳合”课程里,我们都有过测验,每个人运用的比例都不一样。如果我们对孩子内感官有清晰的了解的话,亲子之间的互动就会更有效。
比如说,有的人内视比较高,在脑海里画面就会比较多。这样人在描述事情时,关于画面、色彩的词就会比较多,比如:红彤彤、绿油油、有太阳、绿树、红花
内听觉高的人,在他描述事件时,关于声音的词就会比较多,比如:叽叽喳喳、哇、啊,那些人说什么了,车是怎么响的,等等,他关注的关于声响的部份特别多。
内感参与比较多的人,在描述事情时,就侧重于感受,他会经常说:我觉得怎么怎么了,我感觉挺爽、还有太高兴了、真郁闷、难受、开心、兴奋……,这样关于感受的词比较多。
探究孩子内感官参与的比例,就会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孩子内在的世界,这是他的特色,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了解孩子内感官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通过询问、孩子的描述来了解孩子。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玩的过程中或回来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这次游玩。
如果孩子的描述是类似这样的:小树都发芽了,嫩绿嫩的,有动动器材,还有个假山特别高,等等。大多是关于画面和色彩的,那孩子就是内视比较高的类型。我们在和孩子互动聊天时,就尽量多给他描绘画面,孩子就会很容易和我们在一个频道上。
如果孩子说:我听见鸟叫了,有好几种,叫声不一样,那边游乐场在放儿歌,可好听了,有个人在大吼大叫的,等等,大多是关于声音的。那孩子就是内听比较高了。我们以后在和孩子互动时,就着重于声音这个点,孩子就容易听的进去。这是他捕捉外界信息惯用的方法。
还有的孩子的描述可能是这样的:太阳照的身上暖融融的、那个风吹的特别舒服、我在草地上跑起来特别痛快……,大多是关于感受方面的。孩子就是内感比较高的。在和这类孩子互动时,我们就要多照顾、多关注他的感受,和他说一件事或想推动他做一件事时,也多描绘这件事会带来的感受。
二、通过观察孩子眼球的运动来判断。
内视内听内感是和我们的视觉神经有联系的。
如果孩子经常向上看,这样孩子内视能力比较高。平看的时侯较多的,就是内听比较强。经常向下看,内感比较强。
三、观察孩子说话时手势的位置。手在身体上部的是内视偏高;手势在身体中部就是内听高;手势大多在身体下部位的,就是内感偏高。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在平时和孩子的互动中,更关照到孩子独特的地方,内视感强的孩子就多给他描绘事情的画面、内听强的就多说声音方面的,说话时更生动形象些,内感强的多关注他的感受,这样和孩子在一个频道上,孩子会更能听的进去,我们的话更有吸引力。比如,我们想推动孩子去完成一项任务时,内视型的孩子就多给他描绘达成这个目标后会有什么样的景象,他会在什么地方、和什么人在一起、在做什么等等;内听型的,就给他描绘达成这个目标后,他最喜欢的人、最敬佩的人、最在意的人会对他说些什么,他自己此刻最想说什么。内感型的就问问他,达成目标后,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亲近的人会觉得他怎么样之类的。以此来启动他内在的动力,自发的努力去做。
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搞反了,和孩子的互动就会非常费劲、无效。比如,一个内感高的孩子,他回到家,心情很糟糕,沉闷,他和你说的也是自己感觉不舒服之类的话。此时,如果你非要去搞清楚事情的原委经过,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不同频,孩子就会特别烦,不想和你说了。而此时,你给孩子一个拥抱、拉住他的手,给到他力量和温暖可能更重要。当然,孩子情绪过去了,想说时,也还是可以再了解事情详情的。
内感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用领域,那就是在学习了“悟纳合”课程后,我们就可以掌握一些实用心理学的小工具、小技巧。我们可以用这些小工具来帮助孩子处理不良情绪、不好事件的影响,比如:音箱法,电视机法、位置感知等等。这些小工具就是充分运用了内感官的原理。这些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一点一点压在孩子小心房里,有一天实在装不下时,就会爆了。那些不好事件不处理就会形成生命里的旋涡、绊脚石,障碍孩子生命的绽放。所以孩子多考几分少考几分真的不那么重要,多关注到孩子的特质,和孩子的互动有效,让孩子的生命力旺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