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我们大家都知道。《易》、《书》、《诗》、《礼》、《春秋》这是五经,四书按照普通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今天碎碎念,白话捯饬一下《春秋》吧,由于更文老是被封锁了,可能写的不好吧,现在不敢这里写了,就念叨些国学吧,但愿对路过的简友有所帮助。
说《春秋》的形成吧,“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干大事的时候,一般在春天和秋天两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了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到了后世都不传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就成了他的专用名字,实际就是《鲁春秋》。
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撰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就将它扔了。孔子听说这个事情后,非常好奇,便跑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麒麟啊,为谁而来人间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看来我的道不行了!”说着就流下伤心的眼泪,就用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祥瑞的征兆,有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它才会来的,不然不会凭白无故的到来。可是那个时代,哪有圣帝明天啊?天下乱纷纷的,麒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了,它算是倒了霉了。
孔子这个时候已是快奔七十的人了,常常觉得生不逢时,不能行道,他为周朝伤心,也为自己伤心。看到了麟死去,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概。他觉得生平周游列国,说了那么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言语深切体会的多。如果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那也算不白活一辈子。于是便动起手来,不到一年就基本修成了,《春秋》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到此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但是《左传》里所记载的《春秋经》,获麟后还有,而且记了“孔子卒”的哀公十六年后还有,据说那是他的弟子们续修的。
故事虽然挺伤感,但历史却是否定了这个传说。《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参与进去,《春秋》是一部信史,记录的是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吻合,这不是偶然。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哀公十四年,共两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段历史叫做春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