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渴望敞开却又把自己关在生活门外的心灵,承担孤独的重负,用不多的文字告白了自己的脆弱与珍爱、惶惑与思考。”这是江绪林生前好友崇明对他的评价,也是我对这本书的印象。
《生命的厚度》是江绪林的遗作集,收录了他的学术论文、书评、思想性评论、随笔、译文和部分微博文字。这些文字涉及了正义、自由、爱、信等主题,展现了他对政治哲学和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的生命和精神的困境和渴求。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如何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何逾越政治和历史的局限,如何面对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
如何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
江绪林认为,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脆弱,都有必要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此才能够豁达地委身于政治理解或事业而不至于为其所伤。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豁达而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
他说:“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但我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厚。”他以自己对西方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宗教哲学等领域的广泛阅读和深入研究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理性分析、历史比较、文化批判等方式来增加思想的厚度。
他也以自己对音乐、电影、文学等艺术形式的热爱和欣赏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情感共鸣、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等方式来增加生命的厚度。他认为,思想和生命是相互支撑和促进的,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和协调,才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超越。
如何逾越政治和历史的局限
江绪林指出,在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中,好的政治秩序必然是某种被逾越的东西,存在一个构成政治界限的、比好政治更美好的领域。他说:“我们不能把政治当作一切。”
他以柏拉图《理想国》为例,解读了柏拉图对于正义、爱情、教育等主题的探讨,展示了柏拉图如何从政治哲学转向生命哲学,并试图建立一种超越政治秩序而又不脱离现实社会的理想人格。他也以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仁”、“道”、“天”等概念的理解为例,说明了如何从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以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和困惑。
他认为,我们应该在政治和历史的框架之外,寻找一种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一种更深的自由和幸福。
如何面对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
江绪林承认,当代人的大问题不是美善理想的诱惑,而是不敢信赖美善、不敢相信和坚持的美善。
他说:“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他以自己对于罗尔斯、哈贝马斯、谢夫勒等西方思想家的评价为例,分析了他们在正义、沟通、责任等方面的贡献和局限,指出了他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妥协和退让。
他也以自己对于生命、爱情、信仰等主题的感悟为例,表达了他在面对自己的脆弱和孤独时的坚持和追求。他认为,我们应该在承认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的同时,也不放弃对美善的信赖和坚持,用爱与正义来克服恐惧与苦难。
从政治哲学到生命哲学的探索
《生命的厚度》让我看到了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的学者,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有着真诚情感和渴望生命的人。
它让我明白了如何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何逾越政治和历史的局限,如何面对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它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生命的厚重与轻盈,一种思想的深邃与明亮。
正如江绪林所说:“我只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着我的位置。”我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到他想要的位置,也希望我们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我们想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