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过半,备受瞩目的三部献礼电影,也开始初露端倪。
截止至10月3日晚11点,《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累计票房均已过10亿,而《攀登者》则稍显落寞。
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未播之际就遭遇了口碑的滑铁卢。
《攀登者》的诞生,是为了纪念59年前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壮举。以“冒险”为题材的国产电影,原本就够新鲜。
从卡司来看,《攀登者》各方面的阵容都堪称豪华。
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王景春、成龙,不是影帝就是影后,就连青年演员也是绝对的实力派。
编剧阿来是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的双料得主,徐克、李仁港共同执导,二人拿过的奖项加起来可以照亮电影界的半壁江山。
光是阵容就已吊足胃口,不想电影在定档前却在豆瓣收获了上千条一星差评。其中绕不开一位演员的名字,吴京。
而事情的缘由,可以从一个新词“含京量”说起。
中年成名的吴京凭借《战狼》系列、《流浪地球》杀出重围,爱国与英雄题材的电影成为了他事业的转机。
但也因为如此鲜明的个人特点,遭到了一些人的反感。
有人发明了“含京量”,用以形容吴京出演电影的比重,讽刺吴京打着“家国情怀”的幌子做生意。
新片《攀登者》正是因此,才受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一星待遇。
动不动给影视剧刷一星,似乎已经成了观众发泄不满的唯一途径。
比如,今年上映的《上海堡垒》,被称作是中国科幻“关门之作”,评论区里一星比比皆是;
再比如,去年迪丽热巴凭借一部《漂亮的李慧珍》,一举拿下金鹰奖双料视后。结果,无数人跑去豆瓣“屠分”。
前者是因为作品,后者更多在于流量本身。两部作品的豆瓣评分至今稳定在2.9,并且毫无“洗白”迹象。
作品和演员,或许也能作为评价《攀登者》最直观的两个地方。
对电影而言,电影记录的是一段珍贵的历史,中国登山队登顶珠峰,在那个年代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彼时,建国约十年的新中国需要在各方面证明自己,在国际上站稳脚跟,而获得世界的认可需要在各个方面展现,其中就包含重要的一项——领土。
从未登顶珠峰的中国被国际社会叫嚣:“你们中国人都没登顶过,还有什么资格争领土?”
要捍卫的不止领土,还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周总理下令组建中国登山队,势必要登顶珠峰!
1960年2月,中国登山队正式成立,由各行各业的青年组成了一支214人的登山队,唯一的任务就是成功登顶珠峰。
然而,最低零下72°与8000米的高度,使这支队伍在最后的攀登中只剩下4人继续前行。
稀薄的氧气与刀子般的风让人举步维艰,在极为陡峭的“第二十阶”,队员刘连满用身体做梯子,送队友登上巅峰。
中国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终于实现,但国际社会却以没有影像资料为由拒绝承认。
适逢经历自然灾害,国家经济疲软,登顶之路道阻且长。
15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组建。这次,他们不仅要登顶,还要测量出珠峰的中国高度——
8848.13的高度凝结着无数攀登者的血与泪,是深情与使命,是荣耀与抗争。
《攀登者》正是反映了这段无畏不屈的历史,并且试图还原登山队面临的险境和精神面貌,一星评分有失客观。
就吴京个人而言,他的奋斗史也如登山,一步一步走出了如今在电影圈的位置。
能称之为“功夫巨星”或被视为“硬汉”的演员,大多为了拍戏以身试险,譬如成龙和阿汤哥就是行业的模范代表。
吴京是武打演员出身,很长一段时间观众只觉得他眼熟而不记得他叫什么。但吴京自《战狼》而起的“火”,不只因为他倾家荡产、只此一搏,还因为那些年他为电影玩过的命。
拍《战狼》前夕,他去部队服役两年,对枪械了如指掌,排雷、开坦克、跳伞的技能也手到擒来;
拍摄《战狼2》,他在非洲停留将近一年,深入贫民窟取景。电影拍了十个月,炸废了一百多辆车,水下搏斗的六分钟镜头连拍十几天,以上全无替身;
到了《攀登者》,他提早半个月到达岗什卡雪峰训练,缺氧、冻到生病依旧要训练,被登山队强行劝退……
正式开拍还是冰天雪地,吴京在片场腿伤复发只能拄拐。作为演员,他的确足够敬业。
毫不夸张地说,吴京的成就是自己用命换来的,而对于这样的演员,一星亦有失公允。
那么,“含京量”究竟是在讽刺什么呢?
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是突然火爆的50亿票房,但换个角度,这种讽刺中难免有些“酸”的意味。
在说话成本极低的网络年代,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自以为是,是一种新型偏见,也是一种暴露无知的手段。
仅仅因为自己的好恶就宣判“死刑”,是为了维持自己心中的正义,还是为了肆意地抛洒恶意,我们不得而知,只是这样丧失客观的主观臆断,绝对算不上什么清明的声音。
其实相比吴京,还有一个群体是被偏见霸凌的重灾区,那就是流量明星。
还是以《上海堡垒》为例,男主角鹿晗在电影上映前也有类似的经历,更有甚者,一星评分打给的是“流量明星”这个大的群体。
虽然《上海堡垒》在各方面确实低劣,但电影和“流量明星”本人是两码事,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并不可取。
无论是吴京还是鹿晗,一星制裁的人群似乎并不总是期盼着,事情能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更倾向一种自我发泄。
他们从不综合地评价一个人,而是因为自己某方面的好恶而大加指责:
“我不了解,我也不想了解,但我就是要黑他!”
究其原因大体出于以下两点。
一是无知。
管中窥豹只可見一斑,井底之蛙只能看到头顶的一方天地,一个人眼中的世界越小,他的局限也就越大,而看不惯的事情也会越多。
有时候,这与学识无关,总有善良的人即使大字不识也知道不可随意抹黑别人,不可随意评价别人。
那么,这里所说的“知”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认知。
二是娱乐。
或许是生活太无聊了,每当有乐子总有人忍不住寻一寻。
有些人并不会思考很多,他们的念头极其简单,只觉得“好玩”。行网络暴力之事,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有趣的立场,顺便也秉承着自己内心的一点点正义。
或许是一时的欢乐,但助长的却是一种风气,没人愿意成为网络的施暴者,但就像那句: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悠悠众口可以烁金,言论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个世界因为不同的思想而充满活力,然而客观才是一切思想存在的合理性。
每个人的认知都具有局限,每个人都有情绪被煽动的某个瞬间,而尽量保持客观才可能维持事情的原貌,追求事情的真相,做出客观的评价。
正如你可以不喜欢一位演员,但这不妨碍你去欣赏一部电影。是好是坏,看过再做评判。
最后不妨也问一问自己,你所认为的正义真的是正义么?
或许那不过是你蒙上眼睛的瞬间,真理的又一次叛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