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度人唯人自度!阳明心学能否成为中产阶层走出心灵困境的药石
——我 读《王阳明心学》的一点心得
前些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有关介绍王阳明的读物甚为抢眼,吕峥、王觉仁、度阴山、方志远,这些人的著述我都关注过,有些书籍还翻了多遍。阳明心学不是佛学,而是集合了儒释道智慧的儒学,也是哲学,这里我借用佛学教义作为题目,谈谈自己学习阳明心学的体会。
一、阳明心学特别重视修炼自己强大的内心
心学溯源于孟子、兴起于程颐、发扬于陆九渊,由王阳明集大成。王阳明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做到了极致,以致生前身后无人超越,这与他“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功夫分不开。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早年,王阳明热衷于程朱理学,为了悟得格物的道理,他面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而咯血昏倒。他躺在龙场驿的石棺中,看星望月,听风沐雨,蓦然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世上一切皆源于心,心即理。天泉证道,他留下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告诉我们,心的本体纯洁透明,如同赤子一般天真烂漫,但意志一旦产生,就有善恶分野,用来区分善恶的标准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用“良知”格物,才能做到为善去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阳明心学体系脉络完整呈现。王阳明在龙场正是悟到“孔孟之心”,才找到了自性的本来面目。“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解万年愚”,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时刻保持一颗强大觉醒的内心,就能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每个人都存在良知,只是骑驴找驴,放大了客观因素,无视了主观因素。不怕念起,就怕觉迟。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不是“知识”,而是“良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再怎么复杂的外部环境也变得简单清晰。王阳明早年在朝遭宦官陷害,被锦衣卫追杀险些丧命。凭着“知行合一”的功夫,王阳明清剿了江西匪患,评定宁王叛乱,荡平福建、广西的贼寇,创立了不世之功。今天,中国华为已经成长为全球科技巨人,其掌门人任正非也是一位内心超级强大的CEO,从内忧外困、身患重病,到绝地反击、愈战愈勇,顺风顺水时充满危机意识,身陷绝境时有表现出无可救药的乐观,华为今天的强大是源于任正非的强大。
二、阳明心学重视修心更重视实践
儒家文化有“孔孟朱王”四大圣人之说。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而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因在儒学发展中的杰出贡献,明朝万历十二年,王阳明开始从祀孔庙。王阳明从小不是把读书求功名当作第一等事,而是把做圣贤作为天下第一等事,他坚信,“圣人必可学而至”。龙场悟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孔孟之后2000年间,除了对儒家学说进行注疏阐释外,并没有什么大的发展,王阳明把儒学推向心性之学,儒家文化再一次鲜活起来。“满街都是圣人”,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能,这一点是王门心学和朱子理学的根本不同。
君子有三立,立德、立言、立功。自从《春秋左氏传》提出这一说法后,据说,中国能做到“三不朽”的圣人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能算半个。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中国古代历史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的第一人,他的成功得益于阳明心学的滋养。青年毛泽东对这位湖南老乡佩服有加,他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他到台湾后,直接把台北近郊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阳明心学注重修心,更注重实践。王阳明一介儒生、三尺微命,而能做到治国安邦、用兵如神,这与他做“通儒”的人生信条分不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心学精髓都闪耀着这一智慧。王觉仁在《王阳明心学》一书中这样阐释“通儒”:“所谓通儒,就是能够将经济之学(经世济民之学)与心性之学(尽心知性之学)融为一体的符合孔孟精神的真儒。”人生在世,既不能做“上大人,孔乙己”的书呆子,也不能只做谈玄说妙、空谈误国的清流,更不能是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假道学,王阳明心中的“通儒”就是文武兼备、活泼刚健的学者。王阳明自己解释说:“区区章句之儒,平时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诗仙李白,人生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把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推向顶峰。苏东坡一生跌宕起伏,生活虐他千百遍,他却对它如初恋,内心的强大无人无敌,我们至今能感受到乐观旷达的居士风采,但他没有王阳明的事功,也没有《传习录》之类的哲学著作存世,他是一位大文豪、书画家,并不在圣人之列。陆游心心念念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应该是一位“通儒”之才,“铁马秋风大散关”“铁马冰河入梦来”……这些诗句铿锵在耳,但他让后人记住的是一位历史上诗作存世最多的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辛弃疾也是一位“通儒”,“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而后人记住他的是豪放派代表词人。所以说,王阳明是孔孟朱之后,五百年来儒学第一人。清初,张廷玉主持编修《明史》时有感而发:“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三、阳明心学能够解决知识阶层的当下问题吗?
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管子·小匡》)这是“士农工商”最早出处。士农工商之“士”,是士子、或仕子,读书人的意思,这是产生权贵的基础人群。阳明心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在士子阶层产生出巨大反响。时代发展到今天,知识分子阶层(士子阶层)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中产阶级最为集中的群体,但士子阶层最容易出现精神危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近些年,阳明心学再度热络起来,似乎印证了一个问题。那么,阳明心学能否帮助知识阶层走出心灵困境呢?我看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一是,治疗焦虑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一方面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生活的压力。焦虑、狂躁、急功近利等,都突出表面出来,房奴、卡奴、车奴,愤青、路怒也纷纷呈现。阳明心学告诉我们,越是艰难时,越是修心时。曾国藩统帅湘军最为艰难的时候还在“屡败屡战”,这种坚定和执着正是来自内心的强大力量。
二是,防止私欲膨胀。“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损人利己,害人利己,都是极端个人行为。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利己、利人、利国的事,善莫大焉。举头三尺有神明。有所畏,才能知止而退,断子绝孙的环保超标排放、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长生生物有毒疫苗,这都是目无法度、心无良知所造成的社会恶果。
三是,改变懦弱心态。遭遇挫折就绕不过弯弯,一蹶不振,这是内心脆弱的表现。事上练是阳明心学的顶级方法论。行动起来,走出心理阴影,用躬身勤勉来验证内心的光明,我自潇洒做狂人。快乐与环境无关,与心境有关。
四是,不做书呆子。网络空间的发展,社会业态的繁荣,把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圈闭起来,宅男宅女群体越来越大,外卖服务的方便快捷,又助长了这一群体。过去叫书虫、书篓、书呆子,现在叫网虫、网游、瘾君子。活在虚拟社会里,也要行走人间接地气、增底气。知行合一做通儒,感知当下才能赢得未来。
……
王阳明为不同追求、不同际遇的知识阶层开出了提升自我、拯救时弊的心药,所以,阳明心学在今天仍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