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3岁的溥仪被抱进了紫禁城。不久,他的生父载沣则是做了摄政王。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溥仪成为大清的脸面。在毒死光绪之后,慈禧知道,自己要找一个接班人。这个接班人必须老实听话,否则可能葬送了江山。于是,载沣的儿子溥仪被选中了。当老佛爷的懿旨抵达王府,所有人都欢腾了。
抱进紫禁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在溥仪身上,这句话非常贴切。所有的丫鬟,老妈子都被接到了宫里。一夜之间,他们从山鸡变成了凤凰。不过,等待他们并非美好未来,而是大清的灭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在武汉,革命党人武装起义。黎元洪的人被迫成为从犯,湖北正式宣布独立。
之后,南方十几个省份相继独立。面对这样的情形,满清贵胄们想到了袁世凯。彼时,新兵在天津小站历练已久,袁世凯手握大权,他终于登上了政治舞台。一方面,他积极调遣部队,随时准备进攻。另一方面,他武力驱逐了京城的守兵。最终,经过多方调和,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了协议。只要他逼清帝退位,他就能当上第一任大总统。
就这样,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看着满城的北洋士兵,年幼的溥仪不知所措。他依旧欢呼雀跃,手中还拿着玩具。这个三岁的孩子,他并不知道。出了紫禁城,一切都不属于爱新觉罗氏了。满清大臣们一个个垂头丧气,他们眼神沮丧,自己的信仰也崩塌了。渐渐地,溥仪长大了。他成为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
1919年,胡适博士进入紫禁城。他做了溥仪的老师。这一次,他终于开了眼界。原来,世界已经有了如此迅速的发展。他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紫禁城。可是,他却被母亲隆裕太后阻拦住了。隆裕太后清楚,走出紫禁城容易,要想踏足回来,恐怕就难如登天了。"少年不知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末代皇帝
1922年,紫禁城中的溥仪成亲了。他娶了一妃一后。婚后,他暂时得到了安宁。后宫之中,一众女人一起生活,其中自然会有摩擦。溥仪搅和在里边,每天都很头疼。不久,张勋带着辫子军进京了。在他的簇拥下,溥仪又登上了皇位。可惜,闹剧还没有演上一个月,张勋就被击败了。
此时,袁世凯病逝。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徐世昌等人暗自较量。几番对阵下来,北京城内局势更加混乱。之后,溥仪众人被轰出紫禁城。没有办法,他只好搬到了醇亲王府暂住。在搬运行李的过程中,他没有拿出一件东西。看着自己祖传宝贝被人占领,溥仪心痛万分。渐渐地,他有了新的思想。
1928年,张作霖成为北平城霸主。在返回东北的路上,他就被日本人炸死了。一时之间,北平城内又烽烟四起。另一方面,老蒋在南京成立了民国政府。在他的默许下,军阀孙殿英洗劫了清东陵。之后,慈禧太后的陪葬品被悉数盗取。经过一番经营,这些钱财又转移到了宋子文,宋美龄等人手中。至此,溥仪正式决定划清界限。在日本人的推动下,他去往了东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人武力夺取了东北,并成立了伪满洲国。溥仪也加入了日本人阵营。他甘心做了傀儡皇帝。在此期间,他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却也觉得窝囊。原来,皇后婉容竟然和侍卫有染。为了保住名声,他只能息事宁人。后来,这件事情成为了国人皆知的笑话。
那是我爹
在日本人身边,溥仪过的并不容易,他每天都提心吊胆,生怕遭到杀害。在出席宴会的时候,溥仪一般不吃喝。有一次,冈村宁次宴请溥仪。饭桌上,见他迟迟不动筷子。冈村宁次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他带头开吃,又喝了一大杯酒水。这个时候,溥仪才放下了戒心。当然,身为汉奸。他遭到了国人的怒骂。一些暗杀活动也从未停止。
1945年9月,日军战败后,溥仪被苏联控制了。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交还回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他一呆就是十年。1959年,作为首批被特赦的战犯,溥仪出狱了。出来后,他被安置到了北京城的一个胡同里。因为他擅长草药,溥仪被安排到了植物园工作。时隔多年,又一次回到北京。他内心五味杂陈,颇感唏嘘。
在别人的带领下,他观赏了一番北京。不看高楼大厦,他直奔紫禁城而去。此时,这里被改造成为了故宫博物院。不管是谁,都要凭票进入。溥仪买了一张票,跟着浩浩荡荡的队伍进去了。看着宏伟的宫殿,富丽堂皇的房间,他思绪飘散。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半个世纪前,他曾经坐在金銮殿上。如今,这里却不再属于他了。
途径一个房间,几名专家向群众介绍道,房间摆放的画像正是光绪帝。听到专家错误的宣传,溥仪忍不住了。他站了出来,并表示这是醇亲王载沣。见溥仪打扮寒酸,专家根本不屑一顾。一个文盲难道也要评头论足?几人当众嘲讽。看到这般情景,溥仪摇了摇头。临走之时,他自报身份。指着那张画像,他淡淡说道"那是我亲爹"。一下子,几名专家羞红了脸。
结语
在历史面前,任何人都要有敬畏心。作为昔日的皇帝,溥仪享受过荣华富贵。可是,他却也是不幸的。在战乱年代中,这个末代皇帝成了水中浮萍。只要风吹雨打,他就会起伏不定。这样的人生是无奈的。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积极改造。在牢狱中,他学会了一点中医。后来,他更是为北京植物园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建议下,许多海外品种被引入了。在文化方面,他出版了自传《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情理感人,叙事细腻,一度被视为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