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治长第五》08:高手怎么说话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网上有种说法,将世界上的牛人分为四个档次。
第四流的牛人,生活在一个价值观系统里面,做出了很多成绩,但是特别喜欢教别人做人,问题是,价值系统一变,他的适应能力就很差;第三流的牛人能够做一些很新的事,突破自己的价值系统,可惜的是,他开创了一条道路,但是他自己未必能走得最远。第二流的牛人,他们能够成就他人,有大量的人在他开创的事业里安身立命。第一流的牛人,则是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大家总要回到他那里寻求力量和教导。第一流的牛人像是别人的地基。无论你走多远都会感受到他的光,都离不开他的滋养。
孔子很显然是介于第二流和第一流之间的牛人。
对孔子是不是第一流的牛人还有争议的话,说到讲话的艺术,教育的艺术,孔子毫无争议绝对算是超一流的高手。一方面,老人家不赞同为说话而说话,一再的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另一方面,老人家旗帜鲜明的指出:“佞”这个特点,“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口才好了,反而是一种短处,用好口才对付人的人,时间久了一定会招人憎恶的。
所谓一流的剑客“心中无剑”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公治长》的编排设计中,子思是按照家、国、天下的顺序来讲述孔子评价众弟子的,这个顺序很微妙,从一个角度看,最先评价的是与孔子现实关系较近的弟子;从另一个角度看,放在后面评价的反而是重要角色,是在“天下”这一范畴中堪用的大才。
评价完自己的女婿,侄女的夫婿,又评价完鲁国的希望——子贱,子贡马上坐不住了,要求孔子评价自己——你也该说说“我”了。评价完子贡,那些向来不怎么爱说话的弟子感觉吃了亏,马上抬出口才不出众的冉雍,希望引起老师的重视。评价完冉雍,孔子主动祭出不求入仕的漆雕开来,希望为诸弟子树一个典型。接着,孔子调又笑了一把坐在一旁憋了很久的子路。借着来找他开人才供需见面会的孟武伯求“仁”才的机会,孔子一口气评价了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弟子,顺带用另一种方式给众人上了一节什么叫“仁”的大课。这一番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藏”杀机“的评价终于告一段落,借着“课间休息”的空档,老夫子又回过头来点化了子贡一把,给他开了回“小灶”。
孔子问:“女与回也孰愈?”这话问得很有水平,颜回是孔子一向推崇的在道德修为上最为出众的学生。表面上看问的是你和颜回谁更优秀一些?实际意思是说,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说到颜回呢,你老早就跳出来,让我点评你,这算是什么。你比颜回还牛吗?
子贡也是学霸级的人物,怎么能不明白夫子的意思,赶紧夹着尾巴,一个劲儿的放低姿态认错。“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我”子贡怎么敢和颜回学长并肩站在一起相提并论!颜回他听到一能够推知十,我子贡听到一最多也就能够推知个一二,差得远呢!
孔子见子贡态度诚恳、话语对路,这才缓了口气,还不忘不露声色的安慰子贡一番——“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意思是说,的确不如呀,“我”与你都不如呀!
单纯从语言的信息功能来讲,孔子的话,信息量也不大,很容易理解。但如果从“仁”的艺术来讲,实在是意味深长。
一则整个过程中,孔子压根没有正面谈自己的观点,因为面前坐的是悟性较高的弟子——子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道理,好像是子贡自己悟出来的,做人要“谦恭有礼”这一道理好像也是子贡自己悟出来的。孔子所做的一是提问,二是附和,表面看波澜不惊,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二则整个过程中,看似是孔子附和了子贡的处境,“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我”和你是一样的,实际上是子贡上了孔子的正道。只不过这一切都不显山露水,子贡自己没有觉察到罢了。
高手怎么说话——好像什么也没说,却滋养了我们的心灵,导引我们上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