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一户日渐败落的地主家。但他一剩每逢科考必落榜。18岁娶了乡村秀才刘季调的次女刘氏。在嫌贫爱富的风气下,刘季调看中蒲父品行端正、乐善好施,不嫌弃蒲家家势衰微,将女儿许给蒲家。 蒲松龄成亲后不久,就与父兄分了家。为了生计,蒲松龄常年在外“打工”。他当过幕宾,也做过私塾老师,与妻子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三十岁这年的秋天,蒲松龄为了养家,应江苏宝应县令孙蕙聘请,只身前往宝应做官署幕宾,帮办文牍。两人志趣相投,常用诗歌相互慰藉,可小小幕宾岂是蒲松龄的追求?不久,他毅然辞行,重归考场,终究未能如愿。
看到蒲松龄一把年纪了还奋战在科考路上,刘氏心疼夫君,劝他别再考了。蒲松龄心有不甘地问妻子:“我的妻子难道就不想做戴凤冠的夫人吗?”。蒲松龄一生执着于科举,不只是出于对功名的渴望,还有“为床头人吐气”,让刘氏不枉嫁他一场的内心承诺。
刘氏对蒲松龄的影响还深入到他的文学创造中,《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千差万别,有人鬼狐妖之分,但在性格和性情上,很多都是刘氏这种吃苦耐劳、持家理财式的贤内助。刘氏与蒲松龄相依相伴56载,在71岁那年去世。蒲松龄遭受重大打击,恨不能跟随老伴同去。他声泪俱下地连写6首《悼内》诗,又在《述刘氏行实》中用洋洋千言,深情缅怀妻子一生的经历与贤德。
说起来,蒲松龄一生的悲剧,正是对科考的执念,他一方面热衷应试,一方面痛恨腐朽的制度,内心纠结痛苦,无人明了;而他一生的幸运,恰是被文学拯救了无处安放的才情,还有那始终陪伴左右的妻子刘氏。想想人生如此,又夫复何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