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篇》第11—1章
原文: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我们先学习第一句: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这里的“君”指的是鲁国国君;“赐食”,就是赏赐给夫子食物,这个食物是熟食。鲁国国君赏赐给夫子熟食,夫子一定要将坐的席子重新铺端正了,然后再尝一尝食物的味道。
春秋时代的人,没有椅子、凳子之类的现代家具,都是在地上铺上席子,然后坐在席子上。如果地上铺的席子没放正,夫子是不会坐的,“席不正,不坐”。那么显而易见,夫子在接受赐食之前,一定是将席子铺端正了,然后才会坐下。为什么要将席子摆正呢?因为在摆正席子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如同面对国君在眼前一样,心也就端正了,对国君的恭敬之心会油然而生。那夫子为什么要“正席先尝之”呢?《集解》讲:“正席先尝,敬君惠也。”就如同国君在面前一样。夫子在接受赏赐的食物以后,会当着送礼人的面,尝一尝味道,以此来表示对国君赏赐食物的接受和感谢。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夫子在接受国君赐食 品尝时,他的内心一定对国君在国务繁忙时还惦记自己,赏赐自己熟食很感恩,充满了恭敬。由于内心的恭敬,外在的礼就显现出“正席先尝之。”
学习“君赐食”这一句,我们可以比对一下,我们在接受领导或长辈馈赠的食物时,会是一种什么态度?我想大家首先都会表示感谢并接受,但不见得会当面尝一尝,大多会放在一边。如果自己不喜欢,还会送给他人。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心里只会考虑自己的喜好,不太会认真去想、去揣摩送食物的人那颗想眷顾我们的心。
想起妈妈对我的关爱。妈妈家离我住的地方有7站路,她隔三差五把做好的饭菜趁着我下班急急忙忙坐车给我送过来。有时我下班了还有别的事,不能及时回家,妈妈就不停的打电话催促,让我觉得很烦。再加上她年龄大了,来回坐车我也不放心,就制止她给我送饭送菜。为这,妈妈好长时间都不和我说话,我还觉得她使性子是莫名其妙。直到有一次,姐姐给我说了原因。她说妈妈觉得我工作很忙,还要带孩子,很辛苦,因此不顾自己腿疼,踩着点给我送饭,是因为心疼我这个女儿,可我却不明白她的心意,嫌弃她。那时,我才明白我只是为自己着想,没有去理解妈妈那颗想照顾我的心,心里特别的后悔。后来,妈妈不论给我送啥东西,我都会高兴的接受。为了不让妈妈辛苦,我一周也尽可能的多回家去看父母,每天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让父母安心。当我用感恩的心去观照父母的心的时候,我就觉得每次听到妈妈给我电话,又给我做了什么好吃的时候,就会恭敬的听从妈妈的安排,开心的享受妈妈带的食物,那种被疼爱的感觉是那么的幸福。今天学习这一句话,也让我也不断的想起妈妈对我的恩德,反思自己该如何在父母有生之年对父母行孝,那就是恭敬的“事之以礼”。
好,我们再学习后半句: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腥”,指生肉。“荐”,荐于先祖。就是国君赐给夫子生肉,夫子一定会把生肉煮熟了,先用来给祖宗上供,供养祖先。
为什么国君赐给熟食,夫子就先尝一尝?赐给生肉,夫子要煮熟了先供养祖宗呢?
李炳南先生在《论语讲要》里说:国君赐的熟食从外面带进来,一路上可能会有灰尘、有污染,所以就不敢供祖先。但是生食就可以煮熟了,这很干净,然后就供祖先。
国君赐给夫子生肉,这对夫子来说是一种荣耀,但夫子饮水思源,认为他的荣耀是祖先给他的,所以他“熟而荐之”,把生肉煮熟了先去供养祖先。
看看现在的我们,在获得荣耀时,或者获得财富及权力时,大多数人会想到这是自己辛苦的付出,是自己的智慧才能所得,会忘记他人的帮助,团队的合作,很少会有人想到自己的荣耀来自于祖先的恩惠。所以学习这一句,我们要效学夫子,来长养我们的孝悌之心,仁爱之德。对领导,对父母,乃至我们的祖先,应该念恩升敬,要“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从夫子接受国君赏赐食物时“正席先尝之”的举动和“熟而荐之”的行为,我们可以体会到《孝经》里讲的:“礼者,敬而已矣。”没有敬意的礼,只会是徒具形式。古代的一些礼仪也许对我们现在已经不适用的,但夫子对国君的尊敬和忠心,还有他那颗感念恩德的存心,这却是我们后人要效学的。
和大家一起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