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公冶长第五》(5):我们学会了说话,忘记了闭嘴

【原文】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解释】有人说:“冉雍仁德敦厚,就是不太圆滑,说话不够漂亮。”孔子听闻后,却说:“怎么能以没有口才为缺点呢?凡是以口才见长的人,经常会因为言语而招致他人的憎恨。没有仁德的修养,又怎能正确的使用口才呢?”

【我的理解】

这一章的解读,虽然并没有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但是这样的翻译,应该更容易让现代人理解。

春秋时期,游说之士兴起。人人皆以能言善辩为贤,以能说会道为佳。却忽视了,口才只是技能,而技能都是双刃剑。

从大处着眼看,《论语》有言: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古之贤者,皆慎言慎行,唯恐因言语失当,坏了德行,害人害己。

更有巧言令色,口蜜腹剑之小人,因言害人,因言覆国。以善巧之语,拨乱黑白,颠倒是非。故诸葛武侯告诫:亲贤臣,远小人。

从小处着眼,《论语》又有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可知,人之过失,多在言语上。说话,说清楚就可以了,能无过就已经足够。而巧言善辩者,多是不吐不快。更唯恐别人小看,更希望通过言语来彰显自己,表现自己。却不知说的越多,错的就越多。

所以孔子才说,以口才见长的人,却常常因为言语而得罪人,招人憎恨。

当时的人,以冉雍不善言辞为缺点,而孔子恰恰以此为贤。何故?

其一,不善言语者,则更注重处事、做事之实,而不会虚有其表。

其二,不懂得溜须拍马,虽不容易高升,但也不容易因言获罪。常常因祸得福。

其三,越是善言语,越是散其神。每每只思考如何说的漂亮,而没有精力考虑如何做得到位。

纵观历史,有成于言而后毁于言者,但从未见过成于德而毁于德者。

交朋访友,善言语者,虽得一时之利,但终归会失信于人。事上处下,善言语者而无德者,虽得一时之便,但终归是南郭先生,见不得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