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激励 替代了 内在动机 , 适应水平现象 使外部激励的效果趋近于低效甚至无效。
这导致:不管人做怎样的工作,无需多久,职业倦怠感就会袭来。
需警惕的是:用外部激励替代内在动机后,即便移除外部奖励,内在动机也无法恢复。
外部激励
由 外酬 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
外酬: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与工作任务不同步。
一旦外酬消失,积极性会随之消失。
由外酬引发的外部激励难以持久。
内在动机
目的指向正在进行的活动本身
在无外在奖赏或压力的情况下,就可以激发行为
适应水平现象
人身上发生了能激发极端情绪的事情(很好或很坏的事)后,脑刺激调节器会使人很快适应该事,使情绪趋于平和。
为何会倦怠?
拿工资的心态(外部奖励)让人失去自主感,削弱了人的内在动机
解决之道
唯有沉浸在内在动机的工作任务当中时,大脑才会更频繁地分泌“良性”多巴胺,使人更频繁地感到幸福。
游戏化工作:用内在动机替代外部奖励
理论依据
人活在自我构建的主观世界里,人有构建主观世界的能力
因此人能从虚拟世界(游戏、故事)中体验到愉悦、自豪等高级情感,无需物质奖励就能乐在其中
具体做法
为工作构建有趣的“主观世界”
为工作目标赋予意义
人对自我的评估依赖于外部的真实评价,人需要获得来自外部的正面评价
因此要发掘出工作本身的伟大意义
将工作内容与某个伟大意义建立联系:我现在所做的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为其赋予更具体可信的意义)
设定各工作任务的挑战点、及时反馈
进步感、成长感 让人提升 自我效能 ,能产生 良性快乐
自我效能: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让工作具有适当挑战性:自设挑战点,目的是“更好玩”
将工作成果可视化
可视化使反馈更明显
通过 战利品 获得 自我认同感
自我认同感
- 能理智看待并接受自己和外界
- 能精力充沛、热爱生活
- 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悔恨中
- 奋发向上,积极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 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会体验到自我价值和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人应能通过自我认同感巩固自信和自尊,不会一味屈从与社会和他人的舆论
认可自己的所思所做
没有无趣的事,只有无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