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原本燥热的空气也有了丝丝凉意。不远处烟雨迷蒙,连亭台楼阁都变得有些虚无缥缈。近处的树木花草被雨洗礼过后,也是一片一片的新绿。叶片上的雨滴晶莹剔透,好像绿叶喜极而泣的泪珠。偶尔有一两只鸟儿飞过,留下几声婉转动听的鸟鸣。
今天休息一天,原本这样的下雨天是我喜欢的,但是因为一些工作的琐事,心情并不是很美丽。
一个人闲来无事,看会书就在沙发上睡着了,等到醒来看看时钟下午四点多,窗外的雨还是淅淅沥沥。索性起来给家里收拾收拾,角角落落打扫完已是汗流浃背。洗把脸,坐在书桌前凉快一会儿,随手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写写字看看书,试着缓解下情绪。
半页纸还没写完,情绪果然平复了不少。随手翻到的一篇文章是于丹的《懂事以后,沧桑之前》,这是我最喜欢的文章之一,里面讲的故事也很是耐人寻味。
她说年轻的时候,无所畏惧,出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竟敢一个人独闯沙漠,还给师兄们留字条说“我带手电了,什么都不怕”。后来在沙漠里艰难熬过一夜,才发现带着的毛巾、火柴、水壶、小刀……都排上了用场,唯独手电没什么用。
许多年以后,已经工作的于丹,有一段时间情绪低落,人很沮丧。当年的两个师兄一个在国外一个在海南,在国外的师兄抽空来看了她,又去了海南师兄那里,说起她情绪低落,没过多久,海南的那个师兄寄来了一封信,没有开头没有署名,在白纸的中间只有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
当年那束并没有照亮沙漠的手电光,倏然一瞬间照亮了她当时整个灰暗的人生。
我很是喜欢这个故事,也不止一次给朋友讲过,如今再次读到,还是激动的有些热泪盈眶。
年轻的时候,青涩、懵懂、无知却勇敢、倔强、无畏。想起我小时候,每次遇到雨雪天气,同学们大多会等着家长来送伞或者趁同学的伞,而我放学则是二话不说,先冲回家再说,不管多大的雨,只管一路奔跑(或许没有伞的孩子也只能奔跑吧),哪怕淋成落汤鸡回家再换衣服,或许就是知道没有雨伞可等,才会毫不犹豫地冲进雨中吧。
这样的性格和习惯曾经一度影响我很久,每每遇到什么事当别人还在纠结犹豫不定时,我早已冲了进去,不管水深浅,就像小马过河,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有多浅。
可是慢慢长大以后,依然天真单纯的我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冲动,可依然有些玻璃心,但却不愿再告诉父母,不想他们为我担心受累。和老公说起这些,他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好像谁对我不好都是坏人,他恨不得给人揍个稀巴烂。在他的世界里,是看不惯别人欺负我的。
老公总说我傻,太过天真,但却一味放纵宠溺着我,让我一直像个小孩子一样任性,而每次他都会妥协。所以每每遇到讨厌的人和事,就下意识地想撂挑子,只想窝在家里,只想和爱人窝在一起,我似乎快变成了那个头躲在沙子里的鸵鸟了。
但是想想在遇到老公之前,我不是也是一个人独自经历了很多吗?面对那些刁难和沟壑,我不是也一个人咬着牙挺过来了吗?有什么大不了,玻璃心历练多了,也会变成一颗无坚不摧的钢铁心。
“人生的低迷是否终究能够被穿越,取决于你心中的信念,是不是一直都在,年轻时的青涩、荒唐、鲁莽,也许都是为将来储备的种种财富。不用操之过急,不用妄想超越年龄,强迫自己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不妨就那样,年轻着、迷惑着、勇敢着,该来的一切会来,正如该走的一切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