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子兵法》一直很感兴趣,却是读不懂,每次看都好像懂了些什么,然而你若问我,学到了什么,我便无言。
当读到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这才叫“讲解”!之前看过解读《孙子兵法》的书,虽每篇都有战例若干,甚至扩展到现代商战,但仍就无法理解书中精髓,似懂非懂,也从来没读到过“十一家注孙子”。华杉,不仅例举了注解,还融汇贯通,以自己的幽默文笔,诠释着这部千古奇书,让读者乐在其中,而且你看不出有任何的不严谨。不可否认,这本书是非常成功的。
另外,更正了我对《孙子兵法》的错误认知,人家的中心思想真的不是鼓动君主动武开战,而是劝你尽量不要发动战事。真正是胸怀天下,心存百姓,此乃天下大义也。难怪国外的军校都把《孙子兵法》列入课程研读,能读懂这本书,也是需要大智慧的。
书中反复提到一件事——“百战百胜”其实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都胜了一百场了还在打,还没解决问题,你这胜的质量也太差了吧?人家李牧败匈奴,坚壁清野,十年不战,一战而彻底。此后十余年,匈奴连边境都不敢靠近,这才叫胜的有质量。再高级一点,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成本最低。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多么现实的道理,多少人“痛”的领悟。
什么叫竞争?竞争的本质是要你没法跟我争,而不是我要跟你争。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善战者先为己之不可胜”,也是《道德经》说的“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一旦你想去跟某某争,你已经输了。
《孙子兵法》真正的核心在于下面这句话: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比如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你扎扎实实努力学习努力干,十五年后,你就是行尊,你就是高手了。这时候你就立于了传说中的不败之地,拥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着,想创业你也有资源。这时候就是胜中求战。但谁愿意等十五年呢?创业吧!年轻人创业,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那就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开始吧!这就是战中求胜。
“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的“奇”,不念qí,念jī,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古人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
在学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时候,我们说,主要问题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别人,却不注意关注自己,以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其实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
所以才讲“人贵有自知之明”吧?人们总是对他人评头论足,却少有人前自我剖析的,而且总是在为自己的不足找各种借口理由。。。。我觉得人是最会找借口和自我安慰的神奇物种!
“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是最本质的道理,我们做事也是一样,你只能选一头,不能哪头都想占。哪头都想占,最后就一头也守不住。但是人都贪心,占了一头,就想占下一头,最后就都丢掉了。
人们总是习惯自我高估,总认为自己能做到尽善尽美,追求无懈可击,但那只是个理想状态,正所谓“理想总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尤其是有些投资者,经营者,总想着多点开花,遍地圈钱。总认为自己懂得足够多了,然后大张旗鼓,追求美好结局。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人生处处有学问,看你会不会挖而已。思考与修正才是进步,知行合一才是王道。
今天的主要感悟不是书中的讲解,却是十一家的“注”。这就不得不提到曹操了。。。。。希望他老人家没在暗处盯着我看。。。。。所谓隔行如隔山,在这里好像不太适用,虽说曹操身为军事家,注解简单有力,更贴切。但是其他人呢?大多都不是军事家,而是文人,诗人,注起来却也感觉游刃有余,这是什么状况?这是对所读之书有思考。所以,什么叫读书?能把好书吃透了,嚼烂了,消化了,吸引了,完全融入到自己的身体里了,那才是你才华的源头。有些人“徒有斗升腹中墨,提笔无有半句辞”,因为那墨是和水吞下的,根本未经消化吸收。
书中也有讨论到读书学习的。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价值。有时候别人跟你说个道理,你觉得他太荒谬了,简直不可忍受。这时候你要往好处想,至少他让你知道了,还有人是这么看问题的!
对于这些读书之病,王阳明说了很多:“其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不是真读书,而是有胜心,徒事讲说,求些虚荣。“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才算书没白读。
相较于现今的学习环境,古人学习,书简而少,共享不便,资源有限,又没有缤纷的娱乐项目,还经常战火连天,却愣是啃出了那么多学霸圣贤。难以想象古贤们是如何学习的,当真是十年寒窗“苦”读啊!这需要何种意志力?恐怕让他们若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该是:“我并不是针对谁,我只想说,论学习,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这书我非常喜欢,我想至少读上它五遍到十遍,生性愚钝,咱就用重复弥补悟性的不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