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送毛伯温》是从薛博远小朋友口中得知,一句“朕与将军解战袍”我记在了脑袋里面。昨天去手机古诗词典查了一番,却是没有,于是我深夜询问伯母,得知诗名,读了之后,不免思绪万千。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的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我最初了解嘉靖皇帝是刘和平编剧的《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后来读的一些史传类书籍里也多有涉及,因此读完这首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两个字——“反差”。
这种反差在于诗中描绘的君臣别离场景咋也和束发纶巾,一身道袍的嘉靖皇帝联系的不上。也和玩弄徐阶和严嵩于股掌之间的权谋之人不相吻合。而正是这种反差,让世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不为人知的“昏君”。
嘉靖年间,南征将士在安南乱军中发现其私造《大诰》,有不轨之心。消息传来,世宗甚怒,遂命仇鸾、毛伯温率军讨之,这首诗就是创造于当时。诗中前两句“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就点名主题,说清楚写作对象是南征的毛伯温,一下子就把场景锁定在三军咆哮的的沙场点兵之中。“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一句由毛伯温跨至南征的武装力量之上,风吹鼍鼓,电闪旌旗,一幅军威浩荡,声势浩大的场面。“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这一联是满满的对我方的自信和地方的藐视,一股敢打必胜的决心浮现。我觉得写的最好也最感动人的是最后一句“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太平"二字即使对将来战场走势的良好祝愿又是对毛伯温个人的极大关切,仿佛在叮嘱着要多多保重,平平安安。我想这是最打动人心的了,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一个善于权谋的政客,在此时流露出的是真情实意,没有冠冕堂皇的溢美之词,没有封侯许愿的镜花水月,有的是人情之冷暖,君臣之情谊和别离之酸楚。我想毛伯温当时听了,肯定是痛哭流涕,必死战南国而后生,而这用真情实意的打动,远比“刘备摔孩子”高明了许多。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历史有时候其实很简单,不需要过分解读,也就是人情冷暖。往往简单的一个感动,留下的却是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