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晴
早上从巴人部落的民宿起床后赶紧到厨房去吃豆皮。今天的早餐是酋长给我们送的一餐,原本没有包含在我们的费用里的,而且他还给我们送了一个项目,就是到巴王厅下面的一个巨大的洞穴去探一探。原本酋长就是给予我们最优惠的价格,还送了许多项目,比如K歌、放烟花爆竹,要走之前还给我们送这么大个免费包,真让我们开心极了。
这巴王厅在东西朝向的巨大的穿洞,清晨的阳光穿过洞口让洞子前的白虎、洞里的房屋和岩石等全都披上了一层金缕衣。等会儿我们要探查的洞就在巴王厅舞台的下面,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我们都觉得有些好奇,连洋洋的八十多岁的外婆都想下去一探究竟。
刚开始以为就是一个很小很平整的洞而已,没想到下去就有一段很长很陡的石梯,我们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着,我们赶紧叫洋洋外婆别下来,下去有有些困难的。
下去之后才发现里面好暖和,比上面的温度至少高五度,难怪说这里冬暖夏凉,上面还在寒风凛冽中,下面就如同在暖气充足的屋子中。据说夏天的时候这里面也只有十几度,非常凉快。
我们戴的头盔上有头灯,十几个人的头灯把这下面的洞穴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洞好大啊!整个比较平整,那些亿万年前形成的层次分明的洞顶就像吊顶了的。在这个巨大的溶洞里唱歌有回响、共鸣,那就是混响效果,混响可以很完美的契合歌者的声线,让声音变得更加立体。同时洞穴里非常安静,除了水滴,就再也没有任何杂声了。在这样的场景下纵情高歌,是最适合不过的了。
这个天然形成的“溶洞音乐厅”可容纳数百人。多才多艺的子明同学忍不住清唱了一段京剧,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悠扬动听,他的声音很纯粹,仿佛是天籁之音。他在山洞之中唱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状态,放下了外界所有的纷纷扰扰,真正地一展歌喉了。
难怪巴人部落的酋长希望将来把这里开发成为一个音乐厅,让大家能够在这里自由歌唱,享受最原生态的美妙歌声。当然这里夏天非常凉快,酋长也想在里面开发出一个体育馆,可以在里面打羽毛球等。
这个洞也挺神奇的,曾有国际上的科考队的专家在这洞里向下钻了一个小洞,扔一块小石头下去,根本听不到回声。看来洞穴下面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深的天坑。
洞内还有许多天然形成的钟乳石,也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仿佛看到一匹骏马、有一组造型酷似“狮子”跃然墙上。还有万亩田,田地的“边坎”由碳酸钙堆积而成,一厘米需要一百年的沉积,这些边坎有十几厘米,那得有一千多年才形成这样的“边坎”。而溶洞里的钟乳石等景观需要经过几次造山运动后,再经历上亿年的地质演变,才可形成。
真是洞中有洞,走过音乐大厅,又发现有一个小洞,我们匍匐前进穿过去,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大厅内非常干燥,有一处古人熬硝的遗迹。就地取材利用岩石层理取下的石头,砌成一个直径五六米的灶台,附近还有另一个直径约5米的圆形池子。
据酋长讲,明清时期就有人在洞内熬硝、炼硝。硝是一种体积(经过化学变化)能变小变细的矿石,可作为火药的原料矿石。熬硝就是将硝这种物质从泥土中提炼出来。
酋长告诉我们:熬硝用古法,先用稻草烧成灰,泡在水里成碱水,过滤后装在大桶里,然后把从岩壁上凿下来的硝石放在水里泡。泡出来的水放在大锅里熬,熬时还要放“老水”(前次熬硝时留下的水)作引子。
大锅内的水熬到一定程度后,倒入盆中,等待自然冷却。冷却过程中,要用一竹筐放入盆中,水中的硝就会慢慢凝结在竹筐上,而水中的盐会凝结在盆的两边。硝呈牙状,盐是灰色,盐刮下来就可以吃。盆底是黑色的盐卤,没有用就倒掉,成为熬硝的灰堆。
因为熬硝需要柴火,那么未烧尽的木炭就成了古人在洞穴上书写的“笔”。我们在洞穴的壁顶和侧壁都可以看到一些黑色的字,有些可以清楚地认出来,有些却不知写的什么。对于古人留下的墨宝,我们都兴致勃勃地解读着。
在硝洞子内,我们也看到了用石块垒起来的一座高高的石堆。真的很像一个巨大的墓穴。这让人想起《盗墓笔记》中的场景,感觉有些阴森恐怖。
最后我们到了这个洞穴里面最美的地方,这有一排黄色钟乳石顶天立地,下面有两个清水池,酋长说喝了这池子里的水能长命百岁,我们用瓶子装了一杯,上去了可以烧煮了再喝,就这样喝还是不卫生的。
这是因为这水里面有很多微生物,我们还看见许多两三厘米的透明虾,它们通体透明,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玩耍着,感受到我们头灯的光芒,它们觉得遇到了危险,要么就装死,要么就弓着身子一张一合地蠕动着,真的好有趣。也只有在这样还未曾开发的溶洞里才能看到透明虾,在已经开发的溶洞里由于光污染,这种黑暗中生存的生物身体颜色早已发生了改变。
恩施州到处都是洞穴,特别是利川还拥有亚洲最大的溶洞——腾龙洞。这些溶洞是古巴人休养生息的地方,是土司扎根的地方,土司还曾把自己的金银财宝藏于此洞中,这里还是熬硝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大火药遗址群,也是黑洞神兵的发源地,这个洞让我们在一点五亿多年的时间长河里游走、探秘,感受着神奇的洞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