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拾伤青年
今天将这本书看完了,感触良多,刘震云的文字特别接地气,他讲的故事仿佛就在身边,久久回旋。
这是我看刘震云的第一本书,之前从未对他有过了解。看完了这本书,我觉得应该可以再去拜读一下他的其他作品。
主人公杨百顺因为对家庭的失望而想逃离,经历了很多事情,从杀猪学徒开始,到染布,到挑水,到县政府种菜,到入赘。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逃离做豆腐的老杨。杀猪的时候还不能真正离家,因为杀猪的师傅不提供住宿,那时还叫杨百顺的只能每日跑十五公里回家睡,就算回自己家也遭受老杨的嘲讽,这对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沉重的打击。
只是没想到,杨百顺忽然就跟杀猪的师傅闹翻,这下杀不成猪了,只能投奔同学,染布,可惜也没有好事,居然将东家的猴子给放了。只能跑路了。然后就遇到了传教的老詹。
老詹这个人在书中是占有很大的篇幅的。他代表的是一种信仰,世人所不能理解的坚持和信仰。一个意大利人传教四十余年,风里来雨里去,只得到了八个信徒。不能说不是失败,难能可贵的是他那份坚持。
为了谋生,杨百顺假装入教,老詹也给他改名叫杨摩西。摩西来自一个很有名的古代人物,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人物。可惜这么有名的名字用在了杨百顺身上。老詹又帮他找到一个砍竹子的活,没干多久,就被人辞退。
杨摩西与老詹也不对口,杨摩西刚开始就是带有预谋的来利用老詹,其实他根本不信教。老詹也看出来了,杨摩西心思不在这里。
从此就以做杂工为生,这时候血气方刚,再穷困潦倒也不回老杨那里。
小说的后面就是杨摩西变成吴摩西,然后变成罗长礼。变成吴摩西是因为入赘,随女方姓,而这个便宜老婆却不是一个好女人,丢下她与前夫的女儿巧玲,跟隔壁邻居跑了。当初招他入赘只是因为杨摩西在县政府种菜。好撑面子。可惜种菜没得种了,这个便宜老婆也就不给他好眼色看了。
留下吴摩西与巧玲相依为命,本想好好经营馒头店,却有一堆的闲人来管事,威逼吴摩西去找人。茫茫人海怎么找人?
没有找到人,却把巧玲丢了,伤心欲绝之下吴摩西又改名罗长礼。
小说下半段就是写巧玲的一生。巧玲直到死,都记得有过吴摩西或是罗长礼这个后爹。一直想找机会去见见这个后爹的后人。想知道这个后爹是怎么度过余生。可惜天不遂人,直到死,她都没有能和罗长礼的后人见见面。
这本书说简单点就是一个人离家出走的故事和一个被拐卖的女孩的故事。可是就是这么简单个事,刘震云却能讲的这么透彻,这么有趣,这么接地气。我通读全书,仿佛在听一位老人在讲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书中乡土气十足,没有所谓华丽精致的房屋和人物。都是小人物,小人物的聪明,小人物的睿智,都在一句两句话之中体现出来。
书名叫《一句顶一万句》,就是讲说话之道。书中有段话特别好。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深以为然,能够沉默不语,语出惊人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说有用的话,做有用的事。而不会平白无故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闲谈之中。
祸从口出,有时候一句话能让友情破灭,亲情丧失,爱情悲剧。有时候一句话能看透一个人的心,看透一个人的本质。
所以,话,要过了脑子再说出来,这,需要岁月的沉淀。
就像文中说的“事是这么个事儿,理却不是这个理。”
我是拾伤青年,谢谢你来看我的文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