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在蛋蛋的邀请下,我前往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为小朋友和家长们讲解了“神工意匠—中国古代建筑构件展”。这里的展品全部来自秦砖汉瓦博物馆,我对这座博物馆非常熟悉,所以讲解如数家珍。
千百年来,古代帝王营造的气势恢弘的都城、宫殿、陵墓、庙宇和园林,大多已湮没于世事更迭的尘埃瓦砾中,而留存至今的建筑构件,成为领略古代建筑磅礴气势的珍贵遗产。
此次展览分为“华夏徽章—瓦当”、“雄浑质朴的中国古砖”、“雕琢精美的脊饰”、“古建之魂—木构件”四个部分,展出的瓦当、铭文砖、画像砖、脊饰、木构件等,足以让大家领略秦砖汉瓦的魅力,感受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1、华夏徽章—瓦当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用以装饰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附件。从西周开始出现,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在秦汉时期达到顶峰,并且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流行纹样。
西周的素面瓦当、秦代的动物纹瓦当、汉代的文字瓦当、唐代的莲花纹瓦当、明清时期的琉璃瓦等,向大家系统介绍了不同时期瓦当的发展演变历程。
“四神瓦当”以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作为图案,流行于王莽统治时期。“四神”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汉代人们深信它与天地万物、阴阳五德关系密切,有护佑四方的神力。因此,颇为好古的王莽,特以“四神”瓦当装饰其宗庙,祈望以此驱邪镇宅,保佑江山永固。
在展厅的一角,我们还可以看到汉武帝时期修建的延寿宫遗址,出土的一组“天人合一”瓦当。它由“金乌神鸟”“蟾蜍玉兔”和“益延寿”三枚瓦当组成,金乌是古代先民用来代表太阳的图腾,蟾蜍玉兔取材于民间传说月宫里的蟾蜍玉兔形象,“益延寿”则为祈福长寿的三字吉语瓦当,此三枚瓦当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多福长寿益延年。”
2、雄辉质朴的中国古砖
作为古代建筑构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砖伴随着春秋战国大型建筑的出现而产生,大都精工细作,棱角笔直。与瓦当一样,砖的纹饰设计和烧制工艺,在秦汉时期登峰造极。
展览中的“汉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铭文砖,书法皆为篆书,字间有界格,呈正方形,体势端正,结构谨严。此砖出土于山西省洪洞县,是汉代君王丰收祭天,登临神坛的御道专用方砖,体现出大汉王朝的恢宏气势。
汉晋时期大中型墓葬中,大多可以见到有铭文的模印砖,按其形状不同可分为方砖和条砖:方砖的文字模印在砖的正面,这种砖的体型较大,因此相对较薄;条形砖的文字主要模印在侧面,有的模印于条砖的顶端,也有一些砖的两三个面上,都会模印文字或图案。
除了文字之外,画像砖在汉晋时期也很流行。画像题材广泛,以描绘现实生活场景的题材居多,如生产、狩猎、歌舞、宴饮、征战等,也有反映佛教思想的内容,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
砖发展到唐代,随着社会思想的开放,以及审美观的转变,装饰图案吸收了大量的外来纹样。卷草纹、宝相花、花草瑞兽等,都是这时主要的装饰图案,呈现出一种繁荣景象,极富生活气息。
3、雕琢精美的脊饰
传统建筑的屋顶有单坡式、悬山式、硬山式、无殿式和歇山式等多种样式,屋脊多塑有人物、动物、花卉、鱼鸟等逼真的图案,这些精彩绝伦的脊饰突显出工匠高超的技艺。
展览中的“垂兽”,也称“角兽”,乃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垂脊前端的兽件,起到防止垂脊上的瓦件下滑,加固屋脊相交位置的结合部。
4、古建之魂—木构件
中国古代的建筑,千百年来始终保持着,以木料为主材,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的两大特色。因为木材腐朽、火灾、虫害等客观原因,古代木结构建筑存世量较少。
在展览结尾处,可以看到少量明清时期的木构件。大连檐是古建筑屋顶上,连接飞椽椽头上皮的联络材料,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的规范,用整根木头断刻而成;翼角柱,古建筑中支撑翼角老角梁和仔角梁的小立柱,因形如瓶状,俗名“宝瓶”。
斗拱,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展柜中的一件“斗口”,刻画出一只麒麟,仰头朝向太阳,四周分布着云纹,画面生动细致。
参观完展览之后,在小小博物家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大家挑选出自己喜爱的瓦当复制品,亲自体验打拓片的乐趣。这是我和蛋蛋共同策划的“跟着大申趣刷馆”的第一期,今后我还会利用自己周末休息的时间,带领大家一起“趣刷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