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网上披露一则关于清华在上海自主招生面试的题目,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当时看完这个题目,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
先说孔子
人生在世,不能虚度光阴,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我们做事情,工作着的时候,我们当然信奉孔子所创立的儒家积极入世的价值观,来滋润和激励我们去挑战面前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孔门学派源远流长,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有着极高的要求。最高的价值追求就是要追求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按照这个标准,即使伟大如孔子,也似乎伟大在立德和立言上,在建立事功方面,似乎淡薄了一些。史书记载,孔子一次安排鲁国国君与其国国君的会面的时候,提出“文事者,必有武备。”由于做好了精心准备,让存心挑衅的齐国国君无隙可乘,在孔子的名气和义正词严的外交辞令下,还让齐国退出了侵占的一些地盘。另外一次,就是孔子执政时,为了推行新政,杀鸡儆猴,诛杀少正卯。可惜新政触动贵族利益,很短时间就被迫下野。
后来的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孟子提出的养浩然之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那种大义凛然,让每一个人读到这样章节的时候肃然起敬。
可以说,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价值观,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的传统中,沉淀在遗传的基因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主流。
再说老子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余言,但是晦涩难懂。几千年来,没有人敢于公开说完全读懂了老子。就连传说中孔子去向老子询问一些事情,回来后也叹气说老子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个传说,没有证据,我看是老子门派的后人为了抬高道教身份、贬低儒教,而编造的一则故事。
老子本来不想留下文章,是在骑青牛经过函谷关归隐的时候,被守关的尹喜苦留三天,留下这篇道教的真经。
老子的理论,宣扬返璞归真,天生混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至于无穷。每个人解读道德经,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解读。
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世界之所以越来越乱,就是因为人们的活动、和为了利益尔虞我诈,要想回复世界的宁静,就要回复简单,回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国寡民的生活。作为个人要去除烦恼,就要绝圣去智,去过简单、规律的生活。一句话,老子认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在于,人们所思所想所做太多了,应该停下来。老子对于社会和环境,提倡无为而治。
有些人对老子有误解,认为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是让人们什么也不要干了。实际上,无为而治是一种非常高的政治智慧。
老子自己也说,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一种按照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去做事做人。
老子的理论,在人类工业文明以来遭到冷落,因为科技和知识的飞速发展,让人们在征服和战胜自然方面欲望极度膨胀,以为人类无所不能。经过了现代各种灾难的教育,人类开始认识到了在自然和宇宙面前的渺小。
人类在反思现代文明的缺失,那就是缺乏了对老天和自然界的敬畏。人定胜天,永远是不可能的,人类要永远顺应自然规律,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
千百年来,老子的道教精神,和儒教的积极入世的精神一样,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的士大夫把老子和孔子结合得很好
在居庙堂之上或者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的时候,他们奉行的是孔子积极入世的主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敢于为民请命,敢于杀身成仁。
而古代有休沐制度,就是假期。到了官员士大夫的休沐期,他们往往放下朝廷的工作,暂时归隐到人迹罕见的山林庙宇里,潜心捧读老子道教的经典,让劳累的心灵得到完全的放松,让身体呼吸山林之间清新的空气,放弃大鱼大肉,在山林吃简单的素食。
等过了简单不受打扰的休沐期后,身体就像充足电一样,回去朝廷生龙活虎地又入世去了。实际上,老子和孔子的理论,可以看成是解决问题的两种路径,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同归。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孔子也赞扬垂拱而治,譬如众星拱辰环其所而治之。
所以,对于这个命题,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我站在中间劝和。
因为我们已经无法把孔子和老子完全分开,都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底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有时需要孔子的激励,有时需要老子的智慧;有时需要孔子的勇往直前,有时需要老子的停下来反思;有时需要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一些,把困难估计更足一些,这样才能有充分未雨绸缪,规划长远;有时需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找准主要矛盾,去除枝叶的纠缠。
可以说,我们谁也无法分清,什么时候需要老子不需要孔子。因为人不能无所作为,做事需要激情;况且在现代社会,不做事如何立身?
也没有什么时候只需要孔子而不需要老子,劳逸结合这是身体的规律。一味紧张到底就会把弦绷断了,没有了身体的本钱,何来入世?现代节奏加快,现代人的工业文明病、现代焦虑症、抑郁症,需要老子的智慧。
我需要在老子和孔子的打架过程中,也就是双方论辩过程中,学习、参悟他们各自的智慧来充实自己,让自己修身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