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人说,味蕾的DNA在儿时便被排序了,生长在北方平原的我却被南方的种种美食俘虏至深。米粉便是之一。桂林米粉,花溪牛肉粉,柳州螺蛳粉,江口盘子粉,粗的,细的,扁的,圆的,都会被我不时惦念着。横穿半个上海,有时不过是为了那碗地道的或牛肉粉或羊肉粉或螺蛳粉而已。所谓,为了一张嘴,跑断两条腿,就是这种人。
可以想见,当我畅游在梵山净水的江口地界上,不去探访当地的米粉作坊,如何证明到此一游呢。而且必须去最地道的,最受欢迎的,最原生态的。
初见陈家两姐妹,便被朴实的笑容温暖,听说我是大老远的上海来的,好奇米粉制作的,反而好奇我,完全不会因为不是客户而觉得烦扰,反而有些羞涩的详细讲解。大米先要泡软,然后打浆。丝滑光亮如银镜般的米浆被放入蒸笼中,经过两道烘干。最后放到晾竿上略加晾晒就可以啦。So easy.我却第一次知道。也第一次感觉,有那些寒窗苦读什么微积分,什么主义什么思潮的时间,不如在这做做米粉来得有意思。
作坊很小,姐妹俩近20年来在这10余平方的天地中辛勤劳作。每天四五点起床,十一二点收工,也得以供养儿子到大学。儿子呢,一有空就帮妈妈小姨做粉,完全是一把好手。
米粉工艺本不复杂,复杂的是本着诚挚之心,几十年如一日地认真地干净地做好每一张米粉。想象着每天五六百斤的粉在江口的大小粉店,在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餐桌上出现,被享受,被夸赞。不失为一种深深的成就感。
这家小店,这份匠人精神居然是此次贵州之行最满足的部分。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