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产不毁乡校”篇章二有感
当子产做出不毁乡校的决定,很自然的,我会认为他是一个贤臣,因为他留给了人民可议论政治的空间。
给了人民政治自由,但从另一方面讲,他仅仅是遵循古老惯例,民主的质量很低。虽不像周厉王那样的暴政与约束,以致被流放。但他没有开发出更实际,更高效的方式 。也就是在治理国家上并没有取得实际的进步。
但与其这样去想,子产的出发点也是好的: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仪放怨。他的宗旨是为人民奉献自己的忠心。他的想法是如此,但为何他并没有把乡校的功能更近一步的提高呢?而只是遵循古老惯例?
我们不妨联想到牛顿,在他取得一番成就后,尽然沉迷炼金,很多人觉得他可以利用那些时间,去做更多科学上的贡献。但其实不然,不是牛顿不想取得更进一步的科学成果,而是那个时代限制了他。再回到子产身上,假若他做出如投票技术来量化民主,人们也不一定可以接受,他们的文化限制了该方案的进行,也难以发展。
子产不毁乡校,并不是指子产的这一做法,而是明君情结的象征,是君主重视民众的重要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