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推荐,追了好多天的《许我耀眼》,今天终于看到了美好的结局,内心满是暖意。
这部剧最触动我的,是它对“成长”与“引导”的细腻刻画,这与我们日常教孩子识字、学文、明事理的过程高度契合,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几点思考。
1. 用“看见”代替“评判”,是教育的起点
剧中角色在迷茫时,那些不被否定、只被理解的瞬间,像极了课堂上的孩子。有的学生写作文语句不通,有的认生字反复出错,若直接批评“你怎么这么不用心”,只会让他们胆怯退缩。就像剧中人物因他人的“看见”而重拾勇气,我们更该蹲下来,看见孩子写错字背后的紧张,看见作文里幼稚表达中的真诚——比如学生写“妈妈的手像砂纸,却能揉出最软的馒头”,比起纠正比喻是否恰当,先肯定他对生活的观察,才是让孩子愿意继续表达的动力。
2. 语文教育,是教孩子“接住”生活的温度
剧中的情感羁绊多藏在细节里: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耐心的倾听,这些“软力量”恰是语文课本里的核心。我们教《慈母情深》,不只是让孩子学会“龟裂”“疲惫”等词语,更是引导他们发现妈妈做饭时的汗珠、睡前掖被角的动作;教《小英雄雨来》,也不只是讲抗日故事,而是让他们明白“勇敢”不是大喊大叫,是像雨来保护交通员那样,守住该守的责任。这部剧让我更确信,语文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是帮孩子用文字感受生活、用情感理解世界的“桥梁”。
3. 教师也是“成长合伙人”,而非“标准答案”
剧中没有完美的角色,每个人都在试错中前行,这像极了我们的教育日常。我曾执着于让学生按“标准答案”理解课文,比如《画杨桃》必须总结“看问题要全面”,直到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老师没骂他,是在保护他的自尊心”——这个角度让我突然醒悟:教育不是把孩子塞进固定框架,而是像剧中角色互相扶持那样,陪他们一起探索答案。我们教孩子写“我的梦想”,有的说想当快递员,有的想当花农,比起纠正“该有更大的梦想”,不如引导他们写下“想送暖到每个角落”“想让花开满小院”,这才是语文教育该有的“包容与尊重”。
这部剧没有直接讲教育,却处处藏着教育的真谛:真正的“耀眼”,不是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在被理解、被引导中,慢慢长出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温度——这也是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想带给每个孩子的成长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