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和孩子肩并肩地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处理冲突,比权力斗争好得多。孩子也需要力量感,可以让他在游戏中做主,体验强大、有能力的感觉,有助于他们在不控制别人的同时建立自信。
当孩子说:“你走开,让我一个人待会儿!”父母首先要向内看:孩子这么说有充分的理由吗?向内看时,你发现了什么?记在心里,并和孩子重建联结吧,从一个简单的好方法开始:多和孩子玩游戏,多和孩子待在一起,少责骂,少说教。孩子其实想表达的是“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情感上),我感到很难过,现在我也想让你尝尝这种滋味。”,还有“你离我太近让我觉得很害怕,因为你总批评我,总是希望我变得不一样。”,虽然这些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如果父母感觉被拒绝就真的走开就会导致更严重的联结断裂。当孩子让你走开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理解的方式来回应:“你让我走开是不是因为我经常离开你?”,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回应:“让我走开?这样够远了吗?”然后退一步,再退一步,直到他觉得距离刚刚好,父母既没有完全离开孩子,又尊重了他保持一定距离的愿望,一旦找到恰到好处的距离,就可以开始恰到好处的联结了。
把问题带入游戏区
第一步:面带笑容,这会告诉孩子:你不会有麻烦的。
第二步:“嘿,我注意到我们一直在因为……而争吵,你注意到了吗?”
第三步:“我们一起玩一个关于它的游戏吧”
第四步:暂停一下,看看孩子有没有游戏点子
第五步:“你想扮演谁?你想玩哪种游戏?”
说话的时候,脸上要带着大大的笑容,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你不会有麻烦的。用“我们”不是“你”,表示大家会一起找到解决方案。“你注意到了吗?”让孩子有机会表达当时的感受,第五步是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释放出积累的能量。
孩子的“爱之杯”一旦被蓄满,他们就会一心向往独立,笑声可以有效的释放孩子的紧张感,从而不再那么黏人。把问题带入游戏区是肩并肩陪伴孩子的好方法之一,但肩并肩的关系不是永远的。随着时间推移,父母可以慢慢后退,让孩子越来越独立,他们需要空间来展翅翱翔,靠的太近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肩并肩的陪伴孩子意味着和她们站在一起面对世界,然后慢慢后退,让他们变得独立。不过分保护,也不强迫孩子独自经历还无法承受的事情。肩并肩也意味着加入孩子的游戏世界,先联结,后指导。承认孩子的心理感受,理解孩子推开父母或黏着父母背后的真正含义。
感悟反思:
今天的内容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向内看知道了孩子行为语言背后的原因,具体应该怎么做。我儿子也经常会说“我不要你,不要这个,不要那个!”以前听到他说这些,我们通常会指责他,跟他说“怎么可以这么说话,不能这么说话!再这么说话揍你!”,现在知道这么说是多么错误的行为,而且直接导致和孩子联结断裂。现在知道怎么做了,尤其书里用游戏,轻松愉快的方式回应,我觉得受益匪浅。
最近忙起来了几乎天天出门晚上7点多才回家,陪孩子的时间少了,但是回来还是会专心陪伴孩子玩1个多小时左右,在游戏里,他当队长最厉害的那个人物,我们都是他的小弟,一切听他的,最近儿子又收集了一箱毛绒玩具来开始自导自演编剧情了,而且我发现他在演的时候不让你插嘴说话,要一直看着他,她让你说话你在说话,我一般配合度非常高,所以他跟喜欢和我玩。我也很喜欢和他玩,和他一起玩的1个多小时,我一般手机放过去充电了,完全放松享受和他一起玩,和他玩现在也是倾倒情绪之桶的一个方式,和小孩子在一起会很放松,怪不得我有时候太放松就困了,哈哈。
昨天幼儿园说小朋友踢他推他的事,主教助教三位老师非常负责,一直在全程关注这个事情,并且和我们家长进行了非常多的沟通,一方面,儿子的同学小十一确实属于比较淘气、精力旺盛的孩子,下手有时候会比较重;另一方面,儿子也非常敏感,其实小朋友确实不是故意的,但是他会想很多。孩子确实缺乏了4年多的安全感和爱的联结,他的重要他人只有奶奶,现在经过努力和他5个月的努力重新联结,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的,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也接纳孩子敏感这个特质,心思细腻的孩子遇到的问题更多我们也能及时发现进行沟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要是以前,我们可能全家气势汹汹追着幼儿园,追着同学家长要说法了,但是现在我们全家都改变了,更多的是用沟通,用智慧去解决事情,这次也是孩子同龄人人际关系很好的一次处理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我们和老师都是耐心引导。
还有更加要注意看看孩子“爱之杯”是不是最近有空了,这次也是释放杯子有点空了这个信号,提醒我们更加注意要多花些心思陪伴孩子。所以和爸爸也沟通,除了妈妈陪她玩角色扮演我游戏,爸爸以后也多陪他玩一些男孩子的活动,每周日我们也安排放下手头所有事带他出去玩一下,不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