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
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本诗中的魏国,是周朝初年的姬姓诸侯国,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领兵攻灭,成为晋国的领土。
晋献公把灭掉的魏国故地,封给了大臣毕万。毕万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是在西周灭亡之后来到晋国的。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前途,他放弃了周王朝的卿士的身份,投奔了晋国,成为了晋侯的大夫。
在晋国的扩张中,毕氏以封地为氏,因此也被称为魏氏。魏氏在晋国的扩张战争中,逐渐崛起,成为晋国实力强劲的大族,并最终在战国初期,参与瓜分了晋国,建立了魏国。
因此,两个魏国虽然都是姬姓,但一个在前,一个在后,毫不相干。本诗讲的是前一个魏国。
魏国在今天的山西省芮城县,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高,君主俭吝,百姓生活困苦。所以,“魏风”多半都是与民生有关。
讲完了背景,回到正题。
第一节,“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葛绳编织的夏凉鞋,怎么能走在寒霜之上。我这双纤细瘦弱的手,怎么能够缝补衣裳?(可还是只能)提着衣带衣领,恭候女主人试穿新衣裳。
第二节,“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女主人试穿之后很舒服,向左一转身却对我爱答不理,兀自佩戴象牙簪子。这个女人心胸狭窄,作诗把她来讽刺。
纠纠,缠绕、纠结交错。葛屦(jù),指葛绳编制的鞋,穷人夏天所穿。掺掺(shān ),同“纤纤”,形容女子的手柔弱纤细。要(yāo),上衣的腰身,这里作动词,指缝好上衣的腰身。襋(jí),衣领,同样作动词,缝好衣领。好人,美人,此处指女主人。提提(shí ),同“媞媞”,舒适安然的状态。宛然,回转的样子。辟(bì ),同“避”,左辟即左避。揥(tì ),古代首饰,可以搔头,类似发簪。维,因。褊(piān)心,心胸狭窄。刺,讽刺。
有人认为,本诗中的女主角为女奴,也有人认为是女仆。但不管是女奴,还是女仆,毫无疑问是来自贫寒之家。
诗分两节。第一节,女子自问自答,讲述自己贫寒的生活和悲惨的的处境:霜降之际,她仍然穿着夏天的凉鞋;女主人经常虐待她,逼迫瘦弱的她为自己缝衣。一个饥寒交迫的人,却在为别人缝衣衣服,等待着苛刻的主人来试穿。
第二节,承接上节末尾,女子继续称女主人为“好人”,可却让我们看到了女主人的傲慢、自私、无情,对她进行了一番嘲讽。
两节诗,一贫一富的对此,一主一仆的境遇反差,让人深刻地感受到了女子命运的悲惨。为了强调这种对比反差,结尾更是借女子之口,指明这是一首讽刺女主人心胸狭窄的诗作。
诗经专题第107篇,总第10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