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上午第一节课,我和邹校长、周光平老师一起走进了韦嘉老师502班的数学课堂去听课。
首先介绍一下韦嘉老师,男,今年新进的数学老师,没有过一线教学的经历,现承担五年级双班数学教学,副班主任工作。
总的来说,听课的感觉是非常不错的。这主要体现在:一整节课内容结构的把握上是准确的,整节课分为课前听算练习——课中情境导入解决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整数但商是小数的两种情况——课堂练习3个大环节。二整节课中老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开始时6把扫把花了18.9元。先请学生估一下,每把扫把多少元?然后就是让学生讨论如何列式计算。在学生板书竖式后,师不断地追问:把被除数的最后一位移下来继续计算,9的后面没有数怎么处理?为什么这里的3变成30等。三老师的眼中有学生,整节课有多次请学生上台板演的机会。一个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能在这几处细节上进行处理,其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
当然,课堂上有所欠缺的是对算理的理解比较弱化。课即将结束时,邹校长让我抽查几个学生听听他们讲解小数除法的算理。有个男孩很积极,于是我请他讲解18.9除以6的算理。在听孩子讲解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对算理理解是不清晰的,他将算理的描述与借助元解分模型帮助理解的过程混合在一起,而且在描述的过程中,不能讲清除法的意义是计数单位不断细分的过程,语言的表达逻辑性不强。这时,我给孩子们做了一个示范,以18.9除以6为例,我先引导学生借助元角分模型来进行理解,先分18元,平均分6份,每份需要3元;接着再分余下的9角,每份分1角,还余3角不够再分;这时把余下的3角细分为30分,每份要5分,所以每份合起来需要3元1角5分,也就是3.15元。但算理要回归到计数单位的细分来说,先用18个一除以6,每份分3个一;再用9个0.1除以6,每份分1个0.1,还余3个0.1不够分,细分为30个0.01,每份分5个0.01,所以18.9除以6结果是3.15。当我这样详细讲解之后,孩子们还是有一点晕,但是科代表站起来基本能把分的过程清晰表达出来了。
课后,韦嘉老师也表示,自己读书时没有这样想过,所以对算理自然忽视了一些。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过去我们读书时,用小棒分的过程也常忽略,所以更谈不上说清楚算理了,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怎么去做,却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做。而讲清楚算理后,学生在计算时,就自然清楚小数点的位置,也能让分的过程与算的过程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