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慢为快。
我的理解是:慢为道,快为术。
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无用之用的道,研究基础学科的基础理论重和重要规律,才举一反三,厚积薄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
只学习那些看起来很有用的技术,起初看起来是快的,但是最终还会慢下来,而且得不停地学习。成甲老师称之为:低水平的勤奋。
特别是在如果把方向都搞错了的情况下,南辕北辙。越快错的越离谱。
以慢为快,应用举例
场景1:乘法口诀
我家老大上小学了,她的数学有很多的口算和计算题。她觉得搞明白乘法口诀表不重要,重要的是多练习。所以,她的正确率并不能保证。我问她为什么会出错?她说是粗心了。
如果说她能够静下心来,先好好把乘法口诀这张表学完全学透。而不是着急去做计算题,那么,她的正确率是可以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我觉得,所谓的粗心,就是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到位罢了。
场景2:习惯养成。
大多数孩子写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本来这道这道题他明明会做的,结果就是做错了。
然后在作业订正的时候问他为什么错,他说我不小心错了。
那我们就告诉他。吃一堑长一智,那么这次做错了下次还会错吗?他说下次肯定不会错了,结果下次还是一样的,改不掉。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家长的做法就是要去批评孩子粗心大意,要求他一定要专心,还买来一大堆训练专注力的迷宫呀,找茬呀,还有的家长干脆去报专门训练专注力的课外辅导班。
我倒是觉得最重最重要的不是马上要去纠正他们这个所谓的不小心,而是要花时间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把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那么这些错误自然而然就会避免的。
场景3:练字。
很多的书法老师在教孩子写字的时候,一来就直接教孩子如何写字,教她们技法。孩子在书法班的时候,字还真是写得不错,家长觉得孩子进步很快。可是,一离开培训学校,写出来的字就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了。原因在哪里呢?
原来是孩子最重要的基本握笔姿势和字的笔画组合结构没有学,孩子们只是模仿了老师所写的字,老师没教过的字,孩子们就是写不好。
当然,教孩子握笔姿势和笔画组合是很慢的,培训班老师不愿教,家长可能也不太接受。
场景4:兴趣班。
如果家长对孩子足够了解,足够尊重孩子。那么孩子的兴趣班是基于孩子的爱好和需求做出的选择。那么给孩子报的班是符合孩子需求的。虽然学的少,看起来慢,但是,符合孩子天赋才华的,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在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孩子以后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家长在给孩子报班是看着别人家的孩子报什么我也报什么。
别人家的孩子报钢琴,我的孩子也要报。
别人家的孩子报奥数,我也要报奥数。
家长认为只要别人的孩子学的好,我的孩子都要学学的,越多越好,越多越快。
这样的结果往往会打压孩子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孩子本身不想去,或者说不感兴趣的那些功课里面,因为他的表现远远不如其他孩子,那么他会慢慢的有畏难情绪,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
学的越多越快,反而起了反作用。
场景5:五行学习。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五行的时候也是如此,老师先教给我们的是金木水火土这5个基本元素。也可以称为五行本意。那么这个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知识。如果这段没学好,觉得这段枯燥没意义,然后你跳到了其他的课程上去学的时候,发现很多情况下很多的知识点都是基于前面在基础知识。不得不重新返回来学习。
场景6:师傅带徒弟。
在很多需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工作的行业里。师傅们更愿意带那些所谓的小白。师傅说小白教起来更好教,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我在还没有明白这个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很纳闷。师傅带一个有基础的人不是更好吗?学起来不是更快吗?基础的东西就不要再去教了呀,他已经就会了呀。
可是师傅说,我带一个小白。看起来慢。实际上是快。他说那些已经学会了一招两招的人了。他们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一些基础的重要的东西交给他们的时候,他们不屑一顾。你想要去改变他是特别困难的。这样的人,教起来看起看似快,但实际上是很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