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本书的框架:阅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教育,一场生活的影响。即对一个心灵,一群心灵,心灵教育,心灵的连接的影响。
二 这本书的观点及要解决的问题。
1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从信息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复杂智力活动。
感想:阅读是一个类似于让星星发光的过程,让一个人越来越个性化,却又让他与周围的连接变得广泛,而真切。发出来的光让周围的事物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引力,甚至让遥远的人看到他的存在,引发联想或关注。
所以阅读之后要分享,这就是发光的过程,否则可能只是变成一颗暗星,只产生一些引力的影响,由专业人员详细的观察研究才会发现你的存在。
2 阅读的客体?(1)广义的书:鲁迅说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活书。陶行知说活书就是活的知识宝库,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全是活的书。
(2)狭义的书是可传播的精神外化物。
(3)阅读对象决定了阅读的方法途径,以及影响着阅读的视野和效果。
感想:广义的书和狭义的书结合:有兴趣阅读社会生活这本大书。就会在遇到一些无意的事情时,看到其内在的本质,获得思想的启迪,发现世界的真相。向牛顿通过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4)注意:阅读对象要不断转化,因为生活是在不断变化的。自己也可以作为阅读对象,要有被阅读的勇气,同时要有阅读自己的勇气。自己本身就是一部编年史。
3 阅读活动的主体?一个人的经验和思维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他跟什么样的书产生共鸣。
感想:就像我们常说的,一本书被1000个人读过之后就成了1000本书,大家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进行筛选修正,再予以接受。打个比方来说书就像一把青菜。而你的思维方式就是烹饪的方式。我是用炒的,你是用炖的,那么阅读之后所得到的口感,色泽,味道营养就完全不同。就成了很多道菜。
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所以交流才变得美妙,交流才变得必要。或者说交流像一次主动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旅行。你不知道前路会遇见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火花或者是奇异的果实,或者是凶猛的怪兽。所以交流既让人期待,又让人紧张兴奋。
4 阅读的方式?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是以对作者思想的理解为出发点,而自下而上是以阅读材料本身为出发点。
感想:阅读书本和阅读生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阅读和写作,又是相互实践,相互复盘。
5 怎样阅读经典?阅读经典不是一种耳提面命的完全接受,而是与大师大胆的对话,以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在大师的面前,甚至成为他的对手,去质疑他,表达你自己的想法。
感想:有一句话这样说,圣人是比普通人更简单更光明的人。经典是被时间筛选过的,所以他一定是人性中最简单最光明的一部分。阅读让人有尊严,阅读经典则更让人感知到一个生命的尊严,前提是你要与作者平等的交流,以一个人的尊严去与他人交流。
6阅读的意义?抛开阅读的目的,阅读的乐趣本身,比从中收获更重要。
感想:这种乐趣就是对当下的生命的一种滋养。就像看中世纪教堂壁画的时候,陈丹青说过,我根本就不想懂这幅画想表达什么主题,这幅画所讲述的故事,我只要站在这幅画面前静静的看,欣赏它的美,就够了。美是最终的目的。所谓的时代主题思想教化,再经过几百几千年之后可能完全消失了,但是人们会继续来观赏这幅画,因为美的召唤。
7阅读的目的?(1)消遣性阅读,即使是读经典也会快速阅读,(2)专业型阅读是为了提升专业知识,在某个感兴趣的领域内研究,选择那些跟他本专业紧密相连的读物,并且深入研究。
8阅读的方法?(1)基础阅读,是为了关注写这句话的人用的语言。这句话在说什么?
(2)检视阅读是要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一种是看目录,了解这本书的整体框架,系统性的略读。另一种是粗浅的阅读。粗浅的阅读,碰到不懂的事情,不要停下来继续向后读,而最后的整体了解会解决之前遇到的问题。
(3)分析阅读,培根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则需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a主题框架。一本书在谈什么。 b内容观点。c已解决和未解决的问题。d自己的评价。
(4)主题阅读。融合了前面3种阅读方法。
在读完一本书之后问自己4个问题,第一这本书在谈什么主题框架,第二这本书的观点是什么?第三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如何写出来的?第四自己的观点和这本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