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楼下有位卖豆浆的王姨,每天凌晨三点起床磨豆子,二十年如一日。她的丈夫嗜赌如命,耗尽家财,她却总笑着说:“幸好儿子争气,考上北大啦。”街对面住着张教授夫妇,恩爱有加,却因妻子常年卧病在床,很少一同出门旅行。每当看见王姨推着豆浆车经过张教授家的窗下,我总会想起《众生赋》中的那句话:“芸芸众生,各有樊笼。”
《众生赋》用短短数语,道尽了人世间最普遍的困境——没有人能拥有一切,每个人都在得与失之间寻找平衡。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普罗米修斯,他被锁在高加索山上,每日遭受鹰啄肝脏之苦。现代人何尝不是被各种无形的锁链束缚?只是我们的锁链,有的是病痛,有的是贫穷,有的是情感的缺失。
我的朋友小陈是位外科医生,年收入百万,却鲜有时间陪伴家人。他的儿子在一次家长会后问他:“爸爸,你能不能请一次假参加我的运动会?”小陈无言以对。与此同时,小区保安老李月薪仅三千,却每天准时下班陪女儿做作业,女儿的作文《我的爸爸》获得了全市一等奖。这难道不是“身强似铁者,长叹囊中羞涩”的现代写照吗?小陈拥有物质的丰裕,却失去了时间的自由;老李缺少金钱,却收获了亲情的富足。
我的表姑妈年轻时嫁给了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婚姻名存实亡。她却将全部心血倾注在儿子身上,独自抚养他成人。如今儿子成为知名律师,对她孝顺有加。而表姑妈的闺蜜,婚姻幸福美满,儿子却远赴海外,三年难得一见。表姑妈常说:“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定会打开一扇窗。”这不正是“有婚缘错配,反得儿女贤良”的生活注解吗?
深圳有位知名的企业家王先生,白手起家创立了年产值数亿的企业,却为独生子的教育问题焦头烂额。他的儿子沉迷游戏,挥霍无度,甚至曾在公司年会上公然顶撞他。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公司清洁工刘大姐的儿子考取了清华大学全奖。王先生曾苦笑着对我说:“我赢得了事业,却可能输掉了儿子。”富甲一方者,每忧儿孙不孝——这句话在王先生身上得到了残酷的应验。
纵观各行各业,莫不如此。教师桃李满天下,自己的孩子可能成绩平平;心理咨询师能疏导他人情绪,自己的家庭或许暗流涌动;建筑师设计出摩天大楼,自己的住所可能简陋朴素。每个人都在某个领域有所得,在另一个领域有所失。这种普遍的不完美,构成了众生相的真实图景。
那么,面对这种必然的缺失,我们该如何自处?《众生赋》给我们的启示或许是:接纳生命的残缺,发现自己的拥有。王姨不因婚姻不幸而消沉,反而从儿子的成长中找到慰藉;张教授不因妻子多病而怨天尤人,反而更加珍惜相守的时光。真正的智慧不在于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而在于在局限中发现无限,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人生如月,有盈有缺。缺憾不是生命的bug,而是生命的特征。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放下对“完美人生”的执念,转而欣赏自己生命中的独特风景。卖豆浆的王姨可能会羡慕张教授家的书香门第,张教授何尝不羡慕王姨儿子的年少有为?我们总是容易仰望别人的拥有,却忽视了自己的珍贵。
《众生赋》最终告诉我们:众生皆困,但众生也皆有自己的光芒。这种光芒不在于是否摆脱了局限,而在于如何在局限中活出意义。就像悬崖上的松树,不是因为土壤肥沃而伟岸,恰恰是在贫瘠中的顽强生长令人动容。
当我们在生活中感到困顿时,不妨想想《众生赋》中的智慧:接纳缺失,珍惜拥有,在局限中活出自由。这才是面对众生皆困真相时,最勇敢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