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i)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赏析】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兰亭举行了一次诗酒集会,与会者无论老幼,轮流赋诗,各抒情怀,并抄录成集,本文是由王羲之书写的诗集序言。当时名士云集,有谁会想到序言的名气远远超过了诗集的本身,既叙述了当时集会的情景,又独立于诗集之外,独立成章,真有点喧宾夺主了。
古代有个习俗,在三月的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吉祥,叫做修禊。{禊,是古人消除不祥的祭礼。}。所以呢,在“岁暮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i)事也。”。既然这么多名士都来了,也不能做完祭礼就走啊,大家就在曲水旁边排列就坐。干什么呢?“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用溪流做为漂流酒杯的曲水,把漆制酒杯盛酒放在曲水上,循流而下,杯子停在某人面前(不知道溪水多宽,会不会把杯子冲远,又怎么象转盘一样自然停下来呢,有待考证。古人可真能玩啊。),某人就喝酒吟诗。也不知道带的酒够做多少首诗的(一笑)。那天的天气也不错,人心情也不错。”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为什么?正值桓温当权,政局并不太平,朝廷内部矛盾重重,难得有个好心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心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生死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甞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故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有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也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羲之本人恬静的性格,也让他能够跳出五行之中,超然物外,看透生死。
魏晋黄老思想与神仙方术开始流行起来,老庄哲学提出了“长生不死”的观念,通过学仙求道,平民百姓也能”举形轻飞”。本文通篇着眼于生死二字,一定程度批判了这种观念。悲伤感慨之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追求长生是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在无可抗拒的衰老死亡面前,人们都潜意识的藏有惧死乐生的情绪。但到真的长生到时候,人们会厌倦过去的美好,就如同新闻上一超过百岁的老人,不吃不喝在家等死。为什么呢,他说,啥事都经历过了,绕了一圈又回来了,活着没意思了。所以,活在当下,做好自己所承担的每一件事,酸甜苦辣咸生老病死都经历了,人的一生才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