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北朝文学仍然以诗歌为主,诗歌创作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西晋末年,在世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但是玄言诗的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南朝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比玄言诗是一个进步。
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我国诗歌自建安以后渐重辞藻、对偶、用事,以及声音的谐和。到了这时,声韵学得到长足的发展,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活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
他们自然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它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东晋末年出现了杰出的诗人陶渊明,他的作品表现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以及遗世独立的生活态度。他鄙弃荣华富贵,赞美田园生活,诗风朴素自然。他的一些诗文肯定生产劳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思想愿望,尤其难能可贵。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
我们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进步文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便会发现它的普遍主题,就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些诗人都怀着某种朦胧的政治理想,也具有一定的智慧才能,但在当权的世族和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用文学作品来抨击现实的黑暗,揭发礼教的虚伪。他们或放浪形骸,或隐逸田园,常常对统治者采取对抗的或不合作的态度,他们往往从古代的贤士和抽象的道德中寻找支持,向虚幻的仙界寄托灵魂。他们的不满和抗议,基本上是从个人的不幸出发的,他们最大的希望不过是改良吏治,举贤授能。他们之中有人对人民有些同情,但总的说来很少反映人民的疾苦。
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国风》和汉乐府民歌的传统,表现着人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爱憎。南朝民歌清丽婉转,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的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刚健,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在北朝民歌中,《木兰诗》是一首杰出的女英雄的赞歌。
——这篇全部是摘抄,月底汇总的时候,再穿插一些我自己的语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