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393 字 | 建议阅读 分钟
有人留言吐槽说,字写太多,这年头应该没人看吧,我回复说,字少的确更容易看,但真正好用的都是在字多的里面发现的宝藏。
现在,我们总是喜欢说,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要做等等,仿佛一切都是有害的,一切只要少做一点,就不会遇见危险。
而实际上,却很少想过,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为什么该做?为什么不该做?
1.反直觉
对于长期有收益的事情,其实我们很难坚持,往往都是偏向于短期立即的收益。
比如,著名的150美元的实验,是立即领取100美元,还是1年以后领取150美元,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是选择立即领取100美元。
而另一个是实验,你也可以问问自己,你所有亲朋好友的财富提高十倍,你本人的财富提高两倍?你会怎么选?
经济学家和你的理性都会举手赞同,但你的非理性,或者说你的情感,很可能会立即投一张庄严的反对票。在这个问题上,你的非理性不但答对了,而且抢答成功。
是的,非理性的反应速度远远超过深思熟虑的理性。其实人类只要度过匮乏时代,享受用财富买到的全部快感,绝大部分都无关物质性的生存,而是深深地关乎人际关系。
我们更容易知道什么不该做来避免破坏关系,而很少主动做点什么来增进关系,因为一旦遇见一个教训,就会形成一个经验知识,让我们畏手畏脚。
就像很多人在维持友谊时,越是亲密的人往往越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而是尽量选择不作为,而实际上只需要通过多想一点,多超出预期一点就能做到的好效果,很少人有真的觉得该这么做。
而在职场上,我们反而常常说要超出领导和同事的预期,也就出现了对陌生人我们更能做到的事,却对亲密的人只能除了发脾气外别无他法了。
实际上,我们有时就应该要打破这个经验墙,因为可能我们需要的提升,就是让你再做一次尝试。
其实甚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做,可现实的太多因素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做,因为可能会带来各种问题,于是,我们就不做了。
这种反直觉的做法,通常太让我们难受了,于是我们的非理性就会说,干嘛委屈自己呢,算了吧。
2.担心失去
2010年的一期《经济学人》报道了一个实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学家跑到中国的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中国工人做了一次实验。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受试者。
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不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元钱吗?但是有区别。在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叫做损失厌恶。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
这个实验说明,我们就是讨厌损失,要是觉得自己已经获得了,要失去就更难受,同样知道什么不该做能避免损失,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不愿再做。
换句话说,我们更容易因为害怕失去而关注什么不该做,而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往往都是犹豫不决,如果平时也很少想过,就更会如此。
就像我说不断成长会带来好处,而要是换成说如果不成长会失去什么,可能才有有人在意。
于是,我们会发现很多标题文章,都是在说我们不做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而实际上,当我们真的陷入过度的思考中,即便定下来什么时候该做了,还是没有真的去做。
正如利弗莫尔说的,知道什么该做,和知道什么不该做同等重要。
但偏偏我们就是认为,不该做的更重要,该做的没那么重要。
于是,总是在忙着避免危险,实际上可能连机会也同时被避开了。
有的机会是有危险的可能,可能同时也有巨大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在股市里我们总能看见最直接的人性体现——追涨杀跌。
为什么赚钱的都说少数人,并不是因为他们严于律己,而是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就做,什么不该做坚决不要做。
3.简单不代表容易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说一个人有很多行动准则,而有的简单得完全不像。
事实上,简单不代表容易。
比如,每天写作50字,连续写365天,很简单吧,但是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这不是什么炫耀,而是我们的大脑天然的觉得,简单似乎就是更容易做的事情,复杂的事情更难。
要想真的做到克服反直觉,我提三个策略供你参考——
1、把什么事不该做的也要时常拿出来想想。
比如,有人说跑步伤膝盖,不要跑步,那我们就要想想是不是真的就不能跑步了。
这不只是简单的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克服损失厌恶的思维惯性,有的事的确在常识中不能做,但我们应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常识,是不是真的而不能松动?
当然,像车祸这样的不该做,就一定概要避免,还有不懂股票乱投股票也是一样,保护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有时需要更多的不该做。
还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不该做到底当时为什么觉得不该做,现在有没有发生变化,要想一想是真的做不来了,还是在找借口。
一旦发现经过思考后,发现还是不该做,那就不要做,至少是经过思考过的。
2、决定要做的就要先要完成了再说。
不要到要做的时候临时退缩,这样是不能形成更好的执行力的,只会增加拖延症的发病率。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有拖延症,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本来决定了事,却执行不到位,就是因为即便知道什么该做,也决定要做的时候,不去做,开始迟疑。
我们都说决断力,但真正能具备决断力是一件需要需要长期打磨练习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知道该做就要去做,和知道不该做就不要做同等重要了。
3、两者同等重要。
有的危险要避免,有的行动要开始。
持续践行,从每天完成一件事开始。
这句老话,去年说了一年,今年也会时常提起,我一直认为,不要总自己说懂得了所有的道理,而要能通过不断的践行去体悟,即便别人做过的,如果我们要有所突破,可能就需要我们亲自去做一次看看。
同时还要学会利用使用他人的资源,来帮助我们实现一些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持续践行
我现在越发的发现团队的重要性,一个人可能能做一点事,但是是有限的,而找到同道中人一起来做一件大事,才是更有价值的。
欢迎留言,期待你的行动故事。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