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二月,微风中依稀透着淡淡的春寒,我们一行16人,在牟校长的带领下,奔赴六朝古都——南京,开启从教以来最远的一次学习之旅。
从北到南,跨越长江,一路上欣赏了江南特有的风光,领略了长江的伟岸,感受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品尝了具有南京特色的美食,近距离接触了江南的婉约。而两天的培训带给我的则是震撼。于洁老师的讲座,最重要的一条纪律是不动手机,不拍照,不录音,只需要静静地听,慢慢地记就可以了。所以,听于老师讲座的最大的感觉是“安心”。于老师一头长发,一袭中式长裙,无不透露出江南水乡的温婉,静静地听她的故事,只是一个个她和孩子们故事,没有大道理,只是娓娓道来,就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向你讲述她的生活。在这些故事当中,于老师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共情”,而产生共情的方法就是最简单的文字,她不怎么进行说教,也不怎么去感化,而且沟通,用心凝聚汉字,这些文字只针对“我”,而非他人,从而形成一种只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爱。其次,于老师说,能够好好工作的最强帮手来自家人。对啊,家是最强的后盾,而我的负面情绪往往都丢在了家里,丢在了孩子身上。听完讲座后的晚上,我久久没能入睡,回想起来,对孩子充满深深的内疚,所以我也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当作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原以为于老师的讲座就已经是天花板了,没想到第二天的“见招拆招”才是真正的天花板。
源于第一天的教训,我们早早来到会场占位置——第一二排,原本以为这个位置已经很好了,没想到于老师说,越往前越好,尽量到舞台两侧来。舞台两侧?我们都有点吃惊,舞台不是属于讲座的专家吗?虽迷惑,但我们依然争取到了舞台右侧的位置。后来才知道所谓的“见招拆招”是需要我们一起参与的实战演练。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群群不一样的“人物”,以及由这些人物制造出来的各种出人意料的场景,让我们措手不及,甚至很多时候不知所措。而正是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掌握了面对各种困难能够“见招拆招”的技巧。如面对校园欺凌,面对“三高”家长,面对学生打架,面对自身提高,等等……透过这些案例,于老师告诉我们有一种安慰叫无言,有一种灭火叫倾听,有一种着急叫笃定,有一种应对叫与时俱进……
下午场的专题报告,于老师为我们分享护嗓心得和40个班级管理妙招。护嗓心得即蝉衣泡水,站立讲话,把音量放低,穿带一点跟的鞋子。
纵观两天的培训,最大的收获有三点:
1.共情。我与孩子,我与家人,我与学生,我与家长。
2.回归教育本质——这是对人的教育。
3.以不变应万变。
走出舒适区,突破瓶颈,我可以。
2023.3.27中午于复兴号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