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说》和曾国藩
断断续续把《白说》看完了,看得不费力气,是适合休闲看的书。
书里提到曾国藩,早先唐浩明关于曾国藩的书红遍大江南北,也看了好几遍。
后来读了曾国藩的家书,一边看一边感叹:曾国藩真穷啊,穷得经常没钱过年。可是自己穷成这样他还时常接济他亲戚、同僚,把过年钱分给别人。他的胸怀让我真心佩服。对自己和子女苛刻节俭,对亲朋却慷慨大方,有大气量!
他能成非常之事也是他既严格自律又不断反思的结果。年近半百再次出山,对自己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彻底反思调整,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前年国庆节去双峰曾国藩故居,一路稻花飘香,白屋瓦房荷叶袅娜,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故居保存得这样完好,真是难得了。
富厚堂里曾国藩的书信手迹很多,每一篇字迹遒劲又清秀,文字严谨优美,很有韵味。
曾国藩他在世时深恐富不过三代,在子女教育上煞费苦心,如今,曾氏一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他应感到安慰了。
曾国藩值得佩服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大的官、剿灭了太平军多厉害,这样的人很多,就算没有他太平军始终会失败的,这样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只会走向末路。更何况,后期他们自己内部作死更加速了他的灭亡。
家世和天资都不占优的曾国藩,能在当时位极人臣,不失为一部成功学的教科书。这也是不少人推崇他的一个原因。但是我看家书,我看到的是他朴素、真诚的情感,这是他打动我的地方。当然,如果要和我说“长沙城里的曾剃头”“屠城三日”等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了。他文章好、书法好、地位高,是好习惯的一生的执行者,关于习惯的文章用他做例子最合适。早起、读书、记日记,一坚持就是一辈子。“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他的执行力一流。看到他,我这样一玩手机就到大半夜,一人在家生活就毫无规律的人只能汗颜。
许多人评价曾国藩保守,不然。曾国藩是非常有创新精神和开放的眼光的。办团练,自筹军饷,有了现代军阀的雏形。办洋务、兴留学,都说明他有非常之眼光。曾国藩的儿子从小学数学、学外语,后来曾纪泽成为外交家、曾纪鸿成为数学家,都说明他的开阔视野。
曾国蕃以一人之力,延长了清朝五十年的寿命。他不是看不透清朝的行将就木的命运,他只是尽己之力,明知不可能而为之,他摆脱不了他的悲剧色彩。
总有人扼腕叹息,曾为什么不揭竿而起,自立为王,还是保守和奴性作祟。我想,他是想得非常清楚的,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个个如狼似虎,环伺而立,莫若安享天年。何况称王称帝就一定是更大的成功吗?可惜当时的境地由不得他,最后天津教案更让他名声扫地。其实,回过头来看,就事论事,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李鸿章签定《辛丑条约、马关条约》,不过是形势所逼,慷慨陈词易,委曲求全难,弱国无外交,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做出最现实的考量。
看的白岩松的书,怎么又扯到曾国藩了?这就是白说的特点,信马由缰,说到哪是哪,给你许多的点,去发散,去思考。白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告诉你你可以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