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贴现是指个人对事件的价值量估计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下降的心理现象,它是行为选择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美国军队缩编,军人要么选择一次性拿到退休金,要么选择有保障的、分期的年金支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很多人选择一次性拿走,折扣率是多少呢?他们只拿走了“年金支付现值”的 40%。
《对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著名的德州扑克冠军安妮·杜克,她把这种“以牺牲未来自我为代价,来满足当前自我”的倾向,称为时间贴现。人类很容易为了眼前的满足,而放弃长期最佳利益。
时间贴现如果呈现两种选择:报酬较少但却能较早获得,报酬较多但却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人们往往表出冲动行为,选择尽快获得报酬,即不理智地选择快而少的报酬。也就是说人们偏好尽快获得报酬,事件的主观价值随着距它发生的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了。
时间贴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许多社会现象,比如吸烟,酗酒,吸食毒品,赌博等上瘾行为,上瘾者清楚地知晓这些行为的危害,但却以放弃长远利益(健康、美满的家庭、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代价,选择即时满足。
“时间贴现”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变穷?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觉得自己努力存钱,但银行账户却总动不动就空了。我们的大脑总是低估长期存款的重要性,高估当前的满足,虽然这些满足意义不是很大,相比起明天(或是下周、下个月甚至下一年)才能看到的钱,人们更享受今天花钱带来的快感。
时间贴现让我们可以更能认得清真正的价值。你觉得《纽约时报》和推特,也就是美国的微博,这两家公司谁更值钱?
这两家公司都很厉害,都有几千名员工,都是行业领先的信息渠道。同样是2012年,《纽约时报》赚了1.33亿美元,而推特处于亏损状态。
虽然《纽约时报》更赚钱,但亏损的推特却更值钱。2013年,推特上市,市值高达40亿美元,是《纽约时报》市值的12倍还多。这是为什么呢?
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也就是把未来现金流折算成今天的价值。所以,一家值钱的公司,是人们认为它未来回报率高的公司。
现在赚不赚钱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能够选择延迟满足,可能会有巨大的收获。就像亚马逊,前面亏了20年,一旦开始赚钱,就赚得很厉害。
有的企业现在很赚钱,不代表未来也赚钱。比如,《纽约时报》现在虽然赚钱,但整个报纸行业是向下的趋势,过几年可能就不赚钱了。而推特当时虽然亏钱,未来却可能赚大钱。
同样道理,我们个人的价值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估算出来,我们要成为未来更值钱的人,要让自己未来的回报率更高。
时间贴现对于个人的价值奇迹,可以通过一个事例说明,他叫刘元生,被称为A股第一散户,1988年12月他投资400万港币,购买了万科的原始股,然后一直拿到现在,涨到了将近30个亿。算下来,30年的时间,涨幅接近1000倍。
你或许会说,要是我当年也买对一只增长100倍的股票,十万变成一千万,那就“躺赢”了。但说起来简单,做到真不容易,大部分人就是拿不住。
比如你有幸在亚马逊1997年刚刚上市的时候,买了它的股票。这20几年股价涨幅高达38600%,你最初就算只买1万美元,什么都不做,现在就变成387万美元了。看起来是不是很容易?
但实际上在过去20年中,亚马逊的股价曾有三次跌幅超过50%。最狠的一次跌了多少? 95%!有多少人能承受这种过山车啊,一般人早就要哭死了。
另外一家厉害的公司奈飞,也是超级大牛股,算起来复利效应比亚马逊还高,它的股价也有四次跌幅超过50%,其中一次超过82%。
虽然巴菲特说,投资就像滚雪球,我们只需要找到很长的一道坡和很湿的雪就可以了,但再好的雪球,也不是一直向前滚,有时候会倒回来,甚至把人砸死。
就算是我们开始说到的买万科股票的刘先生,他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久不卖,有部分原因是他买的不是标准股票,前20年压根儿不能卖。人在不确定性面前,要坚持守住时间是很难的。
如何能守住时间?那即是要懂得时间贴现的秘密。
其实,大部分普通人都在打折甩卖自己的未来。那谁是买家呢?就是那些能够做到“延迟满足”的人。
安妮·杜克给出建议是:想要获得更长远的利益,就要放弃这种即时的满足感,通过更准确地理解世界、作出更好的初步决策,然后可以更灵活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克服不确定性,做到延迟满足呢?
诺贝尔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学习,是持续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项研究表明,在今天的欧洲和北美,75%以上的超级富豪都是靠对冲基金和知识产权致富的,而凭知识产权致富的人占据其中的绝大多数。
所以,斯蒂格利茨说,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禀赋。
我们同样可以用上面评价公司的思路来思考个人价值。
从财富的角度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他目前的收入,而是他未来能赚的钱的总和。 你需要洞悉时间的机制,用持续学习来构建自己的“垄断”优势,致力于获得长期收益,从而创造复利效应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