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言:吾兄弟常存此兢兢业业之心,将来遇有机缘,即便抽身引退,庶几善始善终,免蹈大戾乎?至于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中庸》学、问、思、辨、行五者,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弟向来倔强之气,却不可因位高而顿改。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身齐家,亦须以明强为本。
曾国藩认为担当大事一定要在“明强”两个字上下功夫。曾国藩将《中庸》对学者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方面的要求,归纳为“愚必明,柔必强”,简化为“明强”二字。这六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却不太好理解。愚和明,柔和强是两对意义完全相反的词,为什么能够互相转化呢?乍一看来,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上,这两对矛盾是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愚”指的并不是蠢笨、愚蠢,而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愚;“柔”并不是软弱、懦弱,而是“以柔克刚”的柔。想要做到这种“愚”,必须先做到“明”,也就是明白事理之后才能够大智若愚;想要做到“柔”,必须先做到“强”,也就是在有强硬的基础时,才能够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