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聊斋志异》(1)

        一直有想把《聊斋志异》阅读推广之意,只是俗务浩繁,自身懒惰,一直未能如愿。今日得闲,能够重新阅读,就先从开头写起。

       但凡开篇题旨,总一部之要,不可不审。《聊斋志异》491;篇,《考城隍》为篇首,故此第一文,先从《考城隍》说起。

原文: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疾乘马从去。路甚生疏。

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

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

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殁。其岳家居城中西门内,忽见公镂膺朱幩,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讯乡中,则已殁矣。

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有几个地方,我先做一番说明。第一个是“文宗”。“文宗”有两义,第一是“备受尊崇的文章宗伯”。《后汉书·崔駰传赞》:“ 崔 为文宗,世禪雕龙。”《魏书·崔光传》:“ 孝伯 之才,浩浩如黄河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王安石 为一代文宗。”《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赵温念过墨卷,晓得这汪鸣鑾 ,就是那做《能自彊斋文稿》的柳门先生,他本是一代文宗。”“文宗”的第二含义是“明清时称提学、学政为文宗。亦用以尊称试官”。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书痴》:“每文宗临试,輒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超增补廪的文便移,只怕那守法的文宗也不便批。”《考城隍》显然是用了第二个含义。然而,结合蒲松龄生平,恐怕第一种的含义就要更大些。

为什么?蒲松龄一生有三苦:生活清苦;考试痛苦;写书辛苦。我这里只说“考试痛苦”。蒲松龄从19岁那一年,连续过关斩将,夺得乡试第一,成为了秀才。后来一直参加举人考试,一直考到72岁,却只得了个“贡生”的资格。这一考,就是50年啊。再看“贡生”,贡生是什么概念?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生。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儒学训导是什么意思呢?当时封建社会的学校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副校长了。50年的努力,却只获得了一个中学副校长的职位,对于蒲松龄而言,也足够讽刺的了。那么,是蒲松龄没才吗?不是。蒲松龄19岁那一年参加乡试,主考官是当时号称“南施北宋”的施闰章(北宋是山东人宋琬)。施闰章出的题目是《蚤起》,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蒲松龄的答卷是这样的: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蚤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宴起,而漠然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而齐人之妇则又不然,其疑良人也,既与妾谋,所以之,已存之心,为之计,而熟思之术。当此际也,必有辗转反侧,不能终夜者矣。疑其所之,计其所之,而且审思其所以。当斯夜也,必有寤言不寐,坐以待旦者矣。于是窃窃然而自念也,曰吾起乎?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唯恐其后,使良人起而我不起,则闺阁之步又缓于男子,恐我起而良人出,我出而良人渺矣,可若何?又忆良人之归也,趋赴每悔其晚,使良人起而我始起也,则膏沐之事倍多于弁冕,恐起者犹在室,而出者已在途矣,可若何?如是,则起之不可不蚤也。维时,明星灿矣,良人方踟蹰而欲兴,而中馈之人已难于梦寐。东方白矣,妾犹抱衾裯而自若,而有心之妇已颠倒其衣裳。当此之时,苟非富贵之家,当自恤纬中宵,分余明于邻壁。使良人而不富贵,则不蚤者其暂,而蚤者其常也,故惴惴焉惟恐其伪也。有所恐焉而起,则虽蚤而不知其苦。抑彼之时,意彼富贵之人,方与小星三五,乐飞虫之同梦。使良人而果富贵,则起之时少,而不起之时多也,故切切焉犹冀其真也。有所冀焉而起,则虽蚤犹不觉其劳。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蚤于前而独蚤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无何,良人出,妇隐告妾曰: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我们看,这篇短文,有入情入理的分析,有细致幽微的刻画,有合理合情的推想,所以当年施闰章看了此文,说蒲松龄的文章“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但是,说实话,这样的文章,不符合八股的要求,应该不能入选。但蒲松龄遇到的是爱才如命的施闰章!他在读完了文章后,还写了八个字的评语:“观书如月,运笔如风”。“观书如月”,就是看前人的作品,看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运笔如风”,就是写起文章来轻松愉快,非常流畅。施闰章大笔一挥,蒲松龄山东秀才第一名。现在来看,当年施闰章的批语,对于蒲松龄来说,是不幸;但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是幸运。我真的不知道该感谢施闰章还是批评他了。

受到褒奖的蒲松龄,一头扎进“文学”之中而不可收束。要注意的是,是“文学”,不是“道德之学”,也不是“为往圣继绝学”。他的才能,万世可表,影响海外。但也许真正的人才,注定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弃儿,因为他从起点开始,就偏离了跑道。

蒲松龄做了“秀才”。“秀才”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级,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每一任学政来到,先进行考试,这叫“岁试”。岁试考到了一等,就是“廪生”,就可以从国家那一部分补助。但不是只要考上就可以成为廪生,这需要看运气,看是不是有空缺名额。蒲松龄一直等到了四十多岁,才获得了廪生的资格。作了秀才以后,需要年年准备考试,在他48岁那一年,他又参加考试。一进考场,“唰唰唰”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写完后站起来,觉得踌躇满志,就像当年曹孟德站在赤壁之下,长江之上“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大有一统天下之志。但是,紧接着他的汗就出来了,为什么?因为他低头一看,发现自己“越幅”了。什么叫“越幅”? 原来科举考试对文字形式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页只能写12行,一行只能写25个字,而且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蒲松龄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越幅,就不仅要取消资格,还得张榜公布。这次“越幅”,蒲松龄自己是什么感受呢?他在词中说:“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就是吓傻了。

蒲松龄一生考了多少次试?有的说是10次,也有的说是十几次,如果连那些小的考试算下来,得有几十次。这么多的考试下来,而且还没有考中,不怀疑考试才怪。因此,《考城隍》中的“文宗未临”四字,对于普通人而言,可能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但对于蒲松龄这个在考场上摸爬滚打了半个世纪的人来说,这几个字背后的幽怨曲折,怕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吧。

我要解释的第二个词是“关壮缪”。这“关壮缪”就是关羽。《三国志-蜀书》记载关羽在临沮兵败被杀,“追谥羽曰壮缪侯”。后逐渐被神化,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也屡加封号。明万历年间敕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运震天尊关圣帝君”,顺治年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赵翼《陔馀丛考·关壮缪》:“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考之史志……建炎二年,加壮缪武安王 。”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神仙·神名误称》:“近来狭邪家,多供关壮缪像,余窃以为亵凟正神,后乃知其不然。”蜀汉武将关羽,明初祀为关壮缪公,与岳飞同祠武庙,万历三十三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而后,佛、道二家都把关公尊为神,清顺治九年敕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又,为什么城隍中祭祀关羽? 这里稍稍说明一下城隍的来历。城隍庙始于西汉汉高祖时代。跟刘邦大将纪信有关。纪信长得很像刘邦。荥阳之战时,兵尽粮绝,危在旦夕。纪信主动提出冒充刘邦去诈降,后被项羽识破烧死。刘邦称帝后,下令在各城中设庙祭祀纪信,封纪信为城隍,即城之保护神。纪信就是中国第一个城隍爷。到了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崇敬关羽,将关羽封帝,下令在城中修关帝庙。并把关帝移入城隍庙中,一并祭祀。这就是城隍祭祀关羽的来历。

我解释的第三个是一句话:一人二人,有心无心。这个八个字中的后四个字,比较好理解,后文“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说的就是“有心无心”。但是,前四个字如何理解?我曾经查阅过许多种解释,有一个叫作“芙蓉城主”的写了一篇博文《一人二人,有心无心——评《考城隍》》,很有见地,此处只录要点:“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之解,正是儒家阳明“诛心”学说的体现。因此,他安排主人公必须完成赡养老母的使命后才上任的离奇情节,也顺理成章了。这个故事既符合《聊斋》灵异的主题,也体现了留仙儒家思想的主旨。从这篇以后,无论鬼神灵异,狐媚妖蛊,是非皆可抛,唯心存善尔!

我要解释的第第四个词是“瓜代”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谓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后称官吏任职期满由他人接替为“瓜代”。

最后一个解释:“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如何理解?花酒寓指别人能够看到的美好,这时候自然别人的赞美如春风而至,但真正的“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真正的善,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光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这就是“自明”。这个思想,同儒家“慎独”一脉相承,都是强调伪善的真诚。这句话,也同上面的“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呼应衔接。

《聊斋志异》第一篇,为什么要把《考城隍》放在最前?蒲松龄用这一个故事,就为了说明本书主旨:扬善弃恶。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二篇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中说: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懂蒲松龄者,大概就是鲁迅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22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591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546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67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5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0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88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4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0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2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25评论 5 33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3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3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54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2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