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楠木
罗素说:若理性不存在,则善良毫无意义。
自以为是的善良比恶更可怕。正如,比道德绑架更可怕的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别人的思想。
以爱的名义绑架别人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你好。
用爱的糖衣裹住内在的苦涩,随意干涉对方的生活。用她们所认为正确的选择干涉我们的决定,或者直接阻止对方去做某事。
站在爱的制高点上对你爱的人施加暴行,却自以为是的觉得,这样做是为对方好。
01
最近在看蔡少芬主要的一部剧《海上嫁女记》。剧中蔡少芬扮演的是晴天下的老总,我们暂且称她为晴姐吧。
晴姐是个单亲妈妈,一个人把女儿冰冰拉扯长大。是典型的成功型女性,做事雷厉风行。唯一不好的则是控制欲太强。在公司控制自己的下属,回家之后控制自己的女儿冰冰。
不得不说,作为母亲,她确实很爱自己的女儿。得知冰冰在巴西失联后,她立马做了二十多小时的飞机赶往巴西,勇闯平民窟。
她可以拿自己的命去换女儿的命。却不懂得冰冰的快乐。处处干涉她的生活,要为她安排工作,安排婚姻。
晴姐很看好自己公司的一个员工小白,便处处撮合冰冰与他在一起。
强迫冰冰回国与小白结婚。
可是冰冰深爱着詹姆斯,两人难舍难分。当冰冰回到上海不久,詹姆斯也从巴西追了过来。
可是晴姐依旧不允许詹姆斯与自己的女儿在一起。多方阻挠,不让两人见面。
另一方面不断给冰冰施加压力,让她赶快和小白结婚。不停的给冰冰灌迷魂汤,让他相信小白才是最好的人选。在婚礼闹僵之后依旧不死心,“另谋出路”说先领证也可以。
还记得剧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长大,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小白才是最合适你的人。
如若是真的为她好,又何必强迫她和自不喜欢的人结婚,逼迫她和喜欢的人分手。以爱的名义渗透到她生活的方方面面。
仿佛处处为她着想,可从未考虑过过她的感受。
以爱的名义捆绑另一个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02
父母的建议,我们自然要听取。
可孩子不是父母的延续。她们可以影响我们,但不应该对我们的生活实行霸权主义。
更不该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力求把孩子变成自己想像的样子,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
还记得以前看过的一则新闻。
一个男生,从小生活在山村里。生活贫苦,这也更加坚定了他要走出大山的决心。从小就很努力学习,力求考上名牌大学。
因为这个梦想,他高中三年,从未睡过一次懒觉。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他很高兴的把自己理想中的大学放在了第一志愿,并相信以他的成绩一定考的上。
录取通知书下来后他却傻眼了,他的志愿里根本没有报这个学校。
刚开始还以为学校发错了通知书。
可父母却告诉他说:是我们把你的志愿改了,我们家就你一个孩子。我和你妈年纪也大了,很多活都干不动了,不想你去太远的地方念书。而且在家门口念书,对以后的工作有帮助,我们也是为了你考虑。
我想他当时应该很绝望吧。努力三年的结果这么一改,便成了泡影。
如果是我,我一定很崩溃。
即便是父母,也没有权利决定我们以后要走的路,更何况还是下坡路。
男孩的父母在不经他的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改了他的志愿,这种做法简直和施暴无异。站在爱的制高点上,对你爱的人施加暴行。
03
其实,不止亲人会以爱的名义捆绑我们的生活。恋人,朋友也会有意无意的碰触这一界限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问我,日语专业毕业后去做记者怎么样?
我本科读的是传媒类的专业,所以他想听听我的建议。
刚开始我是不建议这么做的,很少会有公司愿意聘请毫无经验的人去跑新闻。如果执意去做记者,一定会在找工作的时候处处碰壁的。
可这位朋友却很乐观,他说不会因为麻烦而选择放弃。
受捆绑别人按自己想法办事的心理影响,我与他争执了很久。最后却也是无果而终。
愤愤的说了句,随便你吧,反正给你说什么,你也不听。
04
生活中我们时不时都会扮演绑架别人,或者被绑架的角色。
我们总喜欢以爱的名义干涉别人的生活,最好能让其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这种现象,时常发生在关系比较亲近的人之中,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出发点当然都是好的,希望对方能在前进的路上少受点磨难。
可往往过犹不及。过多的干涉,往往违了最初的善意。
还记得刘若英在《很爱很爱你》中的一句歌词: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更幸福的地方飞去。
真正的爱不是束缚,而是自由。
我们可以提意见。但强迫别人按照我们的意愿做事,这不是爱,而是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