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 (Keith E. Stanovich),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心理学书籍,是许多国家心理学本科专业学习的指定书目。这本书里,作者纠正了人们对于心理学的一些错误看法,列举了心理学的一些实验方法,帮助读者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
心理学在最近十几年成为一门相当热门学科,从学界到普通大众都对心理学的热情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灵鸡汤、看手相、占星、催眠术都打着心理学的称号,招摇撞骗,大行其道。但是这些东西往往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只是依靠个案、模糊的描述、情感渲染等手法让人迷信。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像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必须遵循科学的标准,有方法可以验证其理论,可被重复验证,并且可以接受公开的检验”不要被伪心理学冲昏了头脑。
个案研究的结果不可信。影响个案的因素: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带来的心理暗示同样有效)
鲜活性效应(鲜活的个案往往比冷冰冰的数据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巴纳姆效应(人们往往认为那些模糊、笼统的描述适合自己,虽然可能并非如此)
心理学实验的要点:
区分相关、虚假相关、因果;
分离变量;
随机分配、随机取样;
设置控制组;
重复实验。
“关联性原则”:一个新的科学理论必须与先前已确立的实证事实建立关联,新的理论不仅要能解释新的事实,还要兼容旧的事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理论进步。
科学的发展是渐进式的,很多科学领域的进步并不是靠某一个重大突破,而是由一系列构不成重大影响的理论奠基的。在评估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时,要追求“科学共识”,而不是“重大突破”。
由变量的多样性引出了“交互作用”这个重要概念,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素可能会由于其他因素的出现而产生不同的效应,也就是说,某些因素之间会存在依赖关系,因此它们产生的效果也可能会叠加。
虽然许多结果是由多重原因或者由原因间的交互作用影响的,但单一原因解释对大众来说却仍然有着诱惑,这种简单粗暴的归因方式把问题简单化,人们会充满信心地认为只要找到那颗“神奇子弹”(解决这个单一因素)就可以解决问题。
“某某人”统计学例子:用特例推翻概率事实。
关于概率推理的误区:
忽视基础概率
样本大小信息的误用(样本越小,产生极端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赌徒谬误(倾向于将过去事件和未来事件相关联,这就是赌徒谬误。)
生活中有很多随机事件,但是人们有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错觉相关”。人们会倾向于相信个人能力可以影响偶然事件的结果,这属于“控制错觉”。在“控制错觉”的影响下,人们往往会在偶然事件的决策上出现问题。
心理学书籍的三种类别:
1、心理学早期经典著作(精神分析类:不可证伪;科学类:常被分到其他类别)
2、伪心理学书籍(受欢迎但是容易误导人,未经科学重复验证)
3、心理学自助类读物(书更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质量良莠不齐,缺少依据)
伪心理学的一些主要特征:
- 喜欢采用特殊的假定,使得其主张免于被证伪;
- 强调主张是确证的,是不可辩驳的;
- 喜欢将提供证据的任务强加给怀疑者,而非拥护者;
- 过度依赖轶闻趣事和各类见证叙述来证实其主张;
- 逃避同行评审;
-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学知识之上(缺乏学科关联性)。
我的感想:
虽然情绪低落的时候,读一下伪心理学或者心理自助类书籍也能起到作用,但是这些所谓的鸡汤、干货却没什么营养,长期食用会营养不良,还是要尝试去啃一些硬骨头、吃一些营养价值高的东西。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在我被那些好玩的原理深深吸引时给了我当头一棒,原来心理学也有这么严谨甚至枯燥的一面。在接触一门学科或是做一件事之前,了解它的不同面向是很重要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光鲜、有趣的一面,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在生活中也要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来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