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先生课上的这张图是2天课程中
除了先生的帅和内涵之外
我印象最深的。
这个东西由“神经语法程序学派”心理学家普拉奇克创立。国内有很多翻译,我比较喜欢叫情绪花瓣”(Plutchik wheel)
1. 该理论认为,但凡人的情绪,无论何种人,具体发生何事,皆可归结于此
(a) “上半球”为“正向情绪”,对应暖色;“下半球”为“负向情绪”,对应冷色;这是以“期望-懊恼”、“信任-害怕”为界限。
(b) 。一般来说,人在某个瞬间、对某个特殊事件的反应多属于情绪轮中的“中间色”,即“期望、快乐、信任……”等。没有那样深刻的体验或被压抑的体验转化为“浅色”,即轻度版本。例如,轻度的“厌恶-紫色”是“厌倦-浅紫”;体验增盛,久久不去者,为重度版本,即“深色”。例如,重度的“快乐-浅黄”是“狂喜-大黄”,例如艺术中的狂喜体验即是“快乐”的重度形式。
(c) 中间区域是两种混合,那么中间区域的情绪即两种情绪相加产生的情绪。例如,一个人有好奇+懊恼,会转化为好斗,“进取/侵犯”就是这个间色;间色也有深度,间色的深度由相加的两个原色的深度决定。
2. 颜色情绪的性质、各种颜色情绪之间的关系:
(a) 每种颜色对应情绪的名称都应该以中性的形容词来理解,它们并不意味着好或坏。对人好或坏,是由其作用的长短和具体的其它因素等决定的。
(b) 精神正常者在静息状态下,情绪一般不会达到深色。而各种精神病的患者则会趋于总沉迷在一个深色情绪中无法拔出。
(c) 尽管情绪本身并无好坏意义,我们的教育等活动一般以培养倡导正向情绪为目标。
(d) 轴对称的情绪两边互为“反情绪”,或称“互补情绪”。在实际心理操作中有很大的意义。
除了“贩卖情绪,才是XX的本质。” 这句重锤的话,有机会再行解读。
这次试试分析下情绪在电影中的呈现形式
私以为有以下观点。
电影这种形式本质就是情绪的操控。
如果一个电影能成为经典一直流传基本上跳不出以下两个规律
1.深色版本的压缩情绪后互相转换。
2.三种情绪内的互相转换。(太多一般会混乱)
举个栗子
有理想的电影玩花瓣的深色部分。
《美丽人生 La vita è bella 》
Love(热爱)<->恐惧/悲伤<->狂喜 互相转换
《肖申克的救赎》
狂喜<->愤怒<->信任 互相转换
《阿甘正传》
钦佩<->惊奇 互相转换
商业电影玩中间区域
你欠星爷一张电影票的《美人鱼》 深思+厌倦=悔恨(33.92亿元)
《战狼2》玩生气+期望=好斗(56.8亿人民币)
《夏洛特的烦恼》玩快乐+期望=乐观(14.38亿人民币)
先讲到这里吧。
上图这个悲剧底色的幽默带来的情绪突然挥之不去了。
向琢磨先生学习幽默的小学生 - CK 1/25/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