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在校不足三年,笔记记满五本。唉,时光荏苒,不复当年勇气: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但既已工作之余,就一直想着整理自己的笔记,不然都尘封了,连历史都谈不上,被尘封的历史还能叫历史吗?因此,今后每每整理一篇,与诸君分享。
大学痴迷于哲学,曾一度并再度陷入迷宫。就像第一次读《万历十五年》一样,读完之后,立刻由人生的困惑转入了虚无之中,突然觉得所谓的“人生的意义”不复存在,内心的恐慌久久不能平复;读西哲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更多的是概念的绕来绕去,得读一小时停下来休息一会,不然脑袋就混乱了。我自视能连续读上半天直至把一本书读完为止,但黑格尔战胜了我。这里,我不打算谈论哲学或者人生的意义,只是抛砖引玉一般,把我的笔记整理一下,抛出几段文字以消遣这漫长而又漆黑下雨的夜,夜,夜。
1
认识论追求真理,价值论追求至善,存在论追求永恒的常在的本体。我们呢?詹姆斯的实用论似乎更能体现我们的追求?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时,是不是都是在问自己:它到底有什么用?前三者的追求都是统一的,即寻求幸福,从而克服生存上的有限带来的焦虑,纷杂的、无休止的欲望所带来的痛苦。我们呢?
2
哲学并非多么地高深,因为它毕竟还是说与你我听的。不然,哲学家靠什么吃饭?当然,这是比较世俗化的看法。真正的哲学只是为你我提供一种认识,一种了解理解世界的窗口。而我们的认识之所以有限,在于在认识之前,我们已经无法从自身中走出。从而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中西方的解决办法似乎比较统一,即反求诸己。通过反求诸己式的内省,从而抛却自我,超越自我以及认识自我及其他。所谓的反求诸己,事实上,你我在平静中都能够掌握,诚如王阳明提出的“只在这方寸之间”。其余,自己领悟。
3
西方有位哲人认为,灵魂上升并回归到太一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有序的从外在到内在,从低级大高级的回复过程。从可感世界中得到解脱,步骤是:静心去欲;净化,道德的净化和理智地净化;辩证法;太一,即镜。这不就是中国人所谓的jing,jing.jing.jing嘛。呵呵。但是王国维的“三步走”似乎更贴合人生的实际意义。可惜王国维毕竟只走出了二步,就再也无力走下去了。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专门讨论过其原因,这里不细说。另外,境界本身就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词,所以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所谓“道”,道可道,非常道,或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并不是不可说,而是......
4
既然哲学只是为你我提供一种认识,你可以这样看人生:它是一条意义的寻求之路,而这条漫长的途程却是齐豫欲望的纷扰。经济学对于汇率的本质解释是需求,就是需求产生的无尽欲望。暂时性的欲望的冲动激发我们内心的狂颠、不满足,使我们奔向虚无。而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当你明白这一点,哪里还有所谓的解脱?
5
幸福的生活就在你左右。对于你,为了你而快乐,这才是幸福。幸福依附于自足,就像鲁迅说的爱情必须有所依附,依附于什么,什么就是重点。这里的重点就是打造好自己才是你唯一能够幸福的起点也是终点。本性具足,这话是对的,具足并非没有缺失,而是承认缺失之后对自己的回应。你必须回应自己,面对自己,才能认识你自己。“过去,我流失在我自己之外,失散在时空之中;现在我因为回应了你,而固着于你,你收敛了我,我不再失散,从而真正成为我自己。”你知道成为你自己,是多少年来一直难以实现的愿望吗?
6
忏悔,关于忏悔,读过《忏悔录》的人都晓得(其实,我读过的书大多都忘了),所谓的忏悔并非是道德上的悔过,而是意志的回转转向,从而完成一种存在了论的告白。八零九零后的举手?我是九零后。你我是不是都在“存在感”上跟自己或之外寻求这一种感觉?不过,这只是一面,这是通过外在的来肯定自己。但你有没有想过,通过对自己过去现在的一种回应,而不是控诉别人及外在的事物,回应自己,召唤自己,从而更加清醒的认识你自己。这里忏悔,我们却把它当做了控诉,控诉我的伤,因此,我们是一个没有忏悔意识的民族。所幸,八零九零们,看我们了。不要有一天对朋友指着小孩说:世界是你,也是我的,但终究是那个孙子的。
好了,最后总结一下,任何一种观念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可以与别的观念相比,由此得出一种关系的观念。马克思怎么说的?世界只是关系而已。但请注意,此关系非彼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