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吃饭,然后整理厨房,因为家里来了两位客人,犹豫是否等客人吃完饭再收拾。犹豫间,突然有了对终始的新的理解。我家厨房经常会因为有客人来而有些变化,包括我妈妈或者岳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习惯,所以她们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调整物品的摆放,这样经常让我很抓瞎,找东西找不着,尤其在烹调需要一些佐料的时候。有时,因为这些,莫名的火气就窜上来了。也因此会产生抱怨的情绪:为什么不能每次把东西都放回原处呢?还有家里的小孩,经常在做完一件事后,随手把工具或物品往那一放,就走开了。然后老长时间也不收拾,很快就会淤积起来,直到看不过去了才收拾一下。于是我就老跟在她们屁股后头念叨:用完东西放回原处去。但似乎对他们收效不大,只是给自己徒增烦恼。我自认自己在方面做得还不错,回顾成长历程,大抵是因为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天天这样唠叨。于是我现在似乎成为母亲的翻版,也这样重复的面对我的孩子。当然,我知道,重复是孩子教育中的必然的过程,所以接纳也是这个过程成人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所以,我只能学会训练放下自己的情绪,平静的去接纳,然后身体力行的去帮助调整。
其实,回看自己,也不是每个细节都做得很好。比如,今天早晨,我想明白,不在于你的身边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而在于你在每个事情发生的时刻,怎么选择你该做的事。不只是在大事上有终始的概念,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无处不在终始的修行。小到洗碗后是否让锅碗瓢盆归位,扫完地收拾完屋子后,是否让所有的用具归位。我想,如果我们在每个时刻都能够记得归位,那便不存在找不到物品的抓瞎。所以,当我们在抱怨他人不顺应你的习惯的时候,是否又注意到了自己其实是那个最大的干扰源。
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的是当下意识的觉察。在每一个当下,你是否能够注意到你的意识,手脚和身体的动作是否和你的大脑思维同步,你是否用你的心在感知你所在的场域的发生。因为我们经常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想着另外一件事,或者是昨天发生的,或者是即将要展开的,所以就会把手脚的所在变成一种无意识的状态,然后把物品或者器具随手一扔,再转头寻找的时候,就满乱一团了。
《大学》开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见,终始不是个小事,是关乎能否悟道的大问题。把终始的问题联系到当下的觉知训练,其实道也没那么复杂。如果我们能够每天每时每刻都把手边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一定会是近道的存在。遗憾的是,这事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了。因为不是简单的手脚的工作,而是身心灵的同步和协调。就像前几天和学校共创组的同伴聊到,我越来越觉得在每一次的共创活动中,需要的是对于情感、思考和意志的同时调动,或者说,在每一次的引导中,都要把三项训练贯穿始终。写到这里,终于明白了在暑期IPMT课程中提到的六个基本训练。非常小的小事情,重要的是重复,持续一段时间的练习。就比如意志力的练习,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做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动作。课程结束后,我曾尝试过每天早晨摸三下鼻子。但是到今天,能记得起来做的,一共不超过一周。当然,训练可以无处不在,重要的是训练的开始,你的态度,你的初心,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如果不经过严肃认真的思考,这就仅仅是个笑谈!
把终始看成一件修行,也便缓解了自己的嗔恨之心,一切都逃不开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如此而已!